7月19日晚,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现代语言与亚洲研究中心包凡羽教授(Charles P. Beaupre)应邀在乐育C108为文学院师生作了题为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教育心理学与中国语言学习)的精彩讲座。文学院院长助理邱月博士、文学院参加小学期暑假国际中国学、留学生汉语班教学的教师与参加教学实习的学生听取了讲座。

在讲座中,包凡羽教授和文学院师生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来学习世界各种语言的经历,并传授了他多年来从事英语、日语、汉语等语言教学的宝贵经验。
包教授认为学习不同种类的语言,就像是掌握了一串“金钥匙”,可以为自己打开新的一扇扇门,使自己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去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提高学习语言效率的方法上,包教授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以人类习得母语的经验为参照,培养“听”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包教授自己以学习拉丁语为例,强调语言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建议大家在学习语言感到枯燥的时候,可以尝试听听该语种的歌曲,这样既能够训练听力又能够放松心情。第二,建立大胆开口练习的自信心。包教授认为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在平时努力尝试将学到的语言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一次次完成交际任务的成就感,来慢慢建立开口说、开口讲、开口练的胆量和信心。
包教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学习和教学。他认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汉语学习不仅包括explicit learning(外显学习),即书本上的汉语知识的学习,还包括implicit learning(内隐学习),他认为留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中国太极、中国美食、中国书法、甚至是中医养生之道等方式来学习汉语,深入地内化汉语知识。在教学法方面,包教授认为,在进行汉语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重视留学生的认知基本规律,特别是要处理好年龄、国别、学习动机、生活阅历等方面的individual differences(个体差异)。他强调汉语学习刚开始的阶段需要掌握过硬的基础知识,厚实的基础知识是以后深入学习汉语的坚定基石。包教授还建议汉语教师充分运用留学生的背景知识来提高记忆的效率,强调汉语学习者要做好预习的环节,对即将要学习的语言信息越是熟悉,就越能高效地组织和吸收新的信息。
包教授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汉语教学,让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他推荐的教学方法是开展合作学习,建立“混合能力学习小组”,即加强不同LEVEL(语言学习阶段)留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鼓励高年级的汉语学习者尝试对低年级的学习者进行汉语学习的辅助活动,使双方在互动过程中都得到汉语能力提升的机会。
包教授的讲座内容引起了现场师生的强烈兴趣,大家就“如何处理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中口语表达的流畅度和准确度的矛盾”、“如何运用情节记忆的教育心理学方法提高汉语课堂的趣味性” 等问题向包教授请教,包教授以其独有的幽默风格耐心地为师生们解答。大家畅所欲言,发言踊跃,现场互动热烈。
包教授的本次讲座为文学院教师及对外汉语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们拓宽了视野,也提供了汉语教学方法论上的指导。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能有机会聆听包教授的讲座,非常荣幸。
包凡羽教授今年7-8月受文学院之邀,担任“国际中国学”的授课教授,为加拿大、葡萄牙、巴基斯坦和中国学生用全英文讲授《中国语言与文学》的课程,他渊博的学识和轻松有趣的授课方式,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和敬佩。
包教授是加拿大人,早年全家移民到美国南部,曾经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从事语言教学工作,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学的研究很有建树,而且还是东亚文化与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包教授精通英语、汉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日语,还涉猎拉丁语、意大利语、泰语、越南语、菲律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