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圆 徐志雄)7月10日晚,经过两天的长途奔波,珠海分校近六百名师生陆续抵达北京师范大学校本部,“母校情·北京行”小学期社会调查项目(以下简称北京行)正式拉开帷幕。活动首日,北师大副校长陈光巨、教授于丹等为北京行师生开讲。

7月11日早上8点,同学们准时来到北师大学生活动中心,在这所梦想已久的象牙塔准备聆听教授们的教诲。
陈光巨: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同学们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辉煌的历史、灿烂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并且深度剖析当今时代本科生的教育改革和游学项目发展的趋势。
陈光巨教授还从以下几个维度为我们全面讲解了北京师范大学:一是长度,即北京师范大学悠久的历史及建校114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是厚度,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北师大建校至今所培养的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鲁迅、梁启超等;第三是高度,即北师大的主要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宽度及热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希望你们平常不仅要注意多读书,更要做到多看多想,全面提升自我。”陈光巨教授如是嘱咐学生们,表达了他和全体北京师范大学领导及教授对分校学子们殷切的期望。
于丹:道儒相合 以徳明己

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鼓舞人心的讲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座伊始,于丹老师引用《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读大学?”她说道:“今天的生活中有一种悲哀,人人都在不断地复制他人,而无人做真正的自己。”她告诉学生们:“大学是在找回自己,并成为一个无法被复制的人。所以,人是为了认识自己而读大学。”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于丹老师谈到,每个人要在成长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并提高充实自己,以免在机遇到来之时无所适从。于丹老师还讲述了自己考上文学硕士后转投身电视行业后获得成功的亲身经历。她认为:“当人做到了以上四点,就会越来越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应该少年立志;并以好的德行得到他人的帮助;懂得处理两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自己之后还要超越自己。最后,她祝愿同学们都能成为不可被复制的、唯一的自己。
郭英德:读《论语》 说君子

下午,著名作家、北师大文学院教授郭英德,走进《论语》,探寻君子之道。
郭英德教授结从"君子"可为,"君子"何谓,"君子"何为,"君子"为何,"君子"难为五个方面阐述君子内涵,修养,理想,使命等内容。"君子"何谓,"仁的外指---仁,仁的内指---固穷";"君子"何为,"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为何,"君子修己以安百姓,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学以致道,躬行君子",君子之价值观。"君子"难为,"以道自任,君子自持",君子对理想的坚持。
在讲座过程中,郭教授提到了北京师范大学"不耻下问"的传统,以及恩师启功先生晚年认真阅读学生论文的故事,为同学们成为"真君子"提供了借鉴。
“母校情·北京行”小学期社会调查项目将持续至7月20日,期间同学们将继续聆听本部专家教授、优秀校友的专题讲座,外出参观,感受北京文化,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将撰写相关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摄影:陈曼之 梁可融 钟媛 袁向枝子 编辑:蔡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