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台湾著名辩论黄执中

他的辩论风格儒雅动情、逻辑思维缜密,以极强的语言感染力开一代辩风,将辩论的感性发挥到了极致。辩论上登峰造极的才华赢得了海内外众多辩手的尊重,许多辩手亲切地称他为“老大哥”。
11月28日早上9点,台湾著名辩论手黄执中的专题讲座作为“鑫茂杯”两岸四地辩论邀请赛的最后环节压轴出场。许多辩论爱好者表示希望从中学习到辩论的思想和技巧,200多名同学早早来到教室,一睹黄执中口语传播的魅力与风采。
“人们都是为了话里头的人而亲近,不是为了定义而亲近。”
黄执中在讲座伊始用各种人物、各种故事辅助同学们对于陌生定义的理解。他认为辩论也是如此,“有些人讲的话里头有人,有些人讲的话里头没有人,这就是吸不吸引人,能不能让人信不信服的地方。因为我们都是为了‘人’而亲近,不是为了定义而亲近。”虽然辩论场上真正讨论的是一个定义,是自我的价值观,但是其中却不能缺少人物,是人物和故事让辩论活起来,而不仅仅是陈述“我方观点是什么”,黄执中比喻就像双方不断强调“我不是西瓜”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黄执中形成自己独特辩风的原因之一,因为语言中的“人”让辩论不是乏味枯燥的,不是咄咄逼人的,不只是一味强调对错的。所以他被称为华语辩论史上第一个恐怕也是唯一一个将一场人生的体验融入到辩论赛当中的人。
“我喜欢读古文,认为古文里某些思想讲述的就是自己的思想。”
他博览群书,这是一个辩论手该有的素质,但是他对古文尤其热爱,他认为总能在古文里发现自己思想的影子。台湾讨论过高中阶段的必读古文书籍是否应该废除,他持反对意见,“不懂文言文和不懂英文一样,你就无法理解更多人的世界。”
黄执中举例,高中时候读过的《孟子•告子章句下》中就有教不共量难以进行辩论的思想,随后他便举出许多古诗例子解释价值争议中的比较标准,从不同的比较标准出发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古文里处处隐藏着智慧,隐藏着不同人的世界观,阅读之便能够理解更多人的世界,从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更广泛。
丰富的古文知识不仅给黄执中带来了气质上的儒雅,更重要的是拓宽了他看待问题的角度。
“区隔法是我最惯用的受身途径”
辩论里的受身指的是承认对方指出我方观点中的例外事件,但是原则保持不变,然后再婉转加以反击。而区隔法是受身的一种,在反击时另找空间安置例外。例如,题为“实事无常,我们要更执着/不执着”,把这两种人生观区隔为少年的人生观和成年的人生观,把对方的例外都归结在其中一个区域内,坚守自己观点的区域。
黄执中说:“我最常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辩论时,对方攻,坦然受,姿态比较好。姿态好的人,再要讲什么话,听的人,就容易觉得中肯。”在辩论中,他并不喜欢咄咄逼人、锋芒毕露,也不喜欢绕来绕去、凌波微步,他更擅长做一个倾听者,承认他人的观点,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人还有怎样的世界怎样的思想。也因为如此,他总是能赢得对方辩友的尊重和评委的欣赏。
人物简介:
黄执中,台湾世新大学、台湾东吴大学讲师,唯一连续两届拿下国际华语辩论最高赛事“国际大专辩论赛”最佳辩手,连续3次获得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最佳辩手,2002-2003年连续2年被华语辩论网评为华语辩坛十大风云人物。曾获选中国国民党青年团总团长,并以31岁担任国民党中常委一职,当时成为国民党创党百年以来,最年轻的中常委。
励耘报记者:林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