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骏彬,现任特许经营学院学生会主席。曾获“校级优秀社会调查报告二等奖”、 “学校学术奖学金”等奖项。自2010年6月起,他先后在《珠海纪检监察》、《中国盐业》、《越秀地产》等期刊杂志上发表了2篇文章以及3篇学术论文;2011年10月,刘骏彬与孟子敏教授共同完成的论文《特许经营在食盐流通领域的作用》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调味品》(ISSN 1000-9973 CN23-1299/TS)录用,并且将于2012年初发表。
责任心:坚持不懈的动力
“源自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一直在鞭笞着我不断前进”。责任感,是刘骏彬最看重的品质,他认为,这是走向成功最不可缺乏的因素。
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刘骏彬说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对自己“很不负责任”的人,并非天生的“资优生”。他曾经是一个上进心并不强的“叛逆少年”,直到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前,他才突然意识到不能再继续这样放任自己,并开始担忧自己的前途。为此他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复读。复读的这一年里,他用尽全力去学习,最后从一个第一次高考只考上了专科的学生,成功考上本科,高考分数提高了80多分。
进入大学后,他选择加入了“院学生会”学习部,他说:“因为在众多组织和部门中,唯有学习部是真正与学习挂钩的”。凭着这份认真和执着,他获得了两次专业二等奖学金、两次校级社会工作奖学金、一次学校学术奖学金(两项成果)。
耐心:为理想执着,再苦不喊累
刘骏彬对盐业的研究起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2009年的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盐业进行体制改革,盐业的改革一时成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刘骏彬决定利用寒暑假两个假期调查他家乡饶平县地区的盐业现状,进而反观整个国家的盐业体制改革。他心无旁骛,埋首于资料中,连除夕夜晚也因为忙于整理白天的调查资料而错过与家人的团圆饭。在寒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刘骏彬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时间里,把资料完善,并写出一份一万多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当他第一次把这份报告交给老师时,老师指出了研究中的一些逻辑过程错误,这时正好是军训期间,除此之外他还需忙于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复习。刘骏彬只能利用每天仅有的1至2个小时的时间,在众多“不可思议”、“没必要”的不解中挑灯夜战。军训的14天,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篇13000字的调查研究报告终于被他写出来。
信心:一点一滴的积累
很多人把学术研究和高深枯燥画上等号,对于这种想法,刘骏彬笑言,其实这只是出于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当你专注于某样事情,并从中挖掘出价值,你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在完成第一篇调查研究报告后,刘骏彬将调查报告积累的知识和想法整合为一篇论文,并萌生了向期刊投稿的想法,他回忆道:“那时只把它看作一次尝试,即使失败也不会太在意,就当是一次思维的归纳总结,同时拓展各方面能力。”在发稿的两周后,一天中午刘骏彬突然接到了《中国盐业》(ISSN 1004-9169 CN11-3185/D)杂志责编李红艳的电话,被告知作品将被刊登。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刘骏彬依然带着兴奋与自豪。
在得到认可后,刘骏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越发浓厚,持续关注着盐业的发展状况,把“盐业”与“特许经营”结合起来,平均每两个月写一篇论文,令人振奋的是,这些论文都被刊登在了各大型期刊上。
学术上得到的认可给他带来了个人能力的证明,“拓展思维、逻辑思维和文笔能力的提高对于我来说是最宝贵的。”他也告诉记者,现在对流通领域也产生了兴趣,目前他还只是起步阶段,掌握的知识仍不够多,希望能通过自身努力考取公务员或进入国企,从而在更大的平台上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励耘报记者: 聂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