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国际化办学的新平台
——专访国际学院筹备组组长吴忠魁副校长
华生校长明确提出,要把国际化和开放式教学作为我校落实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为此,学校已组织筹建国际学院,作为推进办学国际化的重要平台和举措。
那么现在筹备工作进展如何,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就全校师生所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国际学院筹备组组长吴忠魁副校长(以下简称“吴”)。
记者: 现在筹备工作进行到什么阶段,做了哪些工作?
吴: 组建国际学院,是我校推进国际化办学的重要举措,是目前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华生校长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他在几次讲话明确提出要规范国际化办学,加快推进国际化,并确立了国际学院的基本模式和内容。
国际学院筹备组成立后,开了多次会议,进行了多次研讨,征询了有关学院和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也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征询办学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的通知,并对各学院对外合作办学情况和实施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基本确定了国际学院的办学目标、办学形式和办学特色,有关招生工作方案也已基本确定并将立即对外发布。
记者: 国际学院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办学形式?
吴: 国际学院是全校推进国际化教学的重要平台,它将整合各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资源,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实现师资、生源和合作方资源的互动和共享。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各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现在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要进一步规范办学,根据全校国际化要求,需要重新整合已有资源,进一步拓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提高办学质量,给学生以更多更好的选择,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国际学院将以大商科为主,同时,也是其他学科专业实现全英文教学的孵化器。利用国际学院这个平台,我们就能从现在做起,加快实现国际化的进程,就能把全校国际合作这盘棋盘活了。
记者: 国际学院将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对学生有什么好处?
吴: 国际学院将采取多样化、开放式培养模式。对计划内招收的本科生,举办全英文教学实验班,对这部分学生将主要采取3+1和4+1两种模式。3+1模式,即在国内读3年,再去国外读1年,取得北师大珠海分校本科文凭和国外大学研究生文凭;4+1模式,即在国内读4年,再去国外读1年,取得北师大珠海分校本科文凭和国外大学研究生文凭。与原有2+2模式相比,这两种模式都具有学生花费少,学历层次高的特点。这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和选择。对国际课程的学生,则采取更多样、更灵活的培养模式,在分校学习1年、2年、3年甚至4年都可以,然后对接国外大学,取得国外大学的毕业文凭,这样,学生的选择机会也就更多。
记者: 国际学院将招收什么样的学生?
吴: 国际学院确立了九月份开学的目标。生源来自“两部分”“四大类”。两部分:一是计划内普通本科学生;二是国际课程班学生;四大类:一是本科生;二是课程生;三是留学生;四是交换生。
08年入学的本科生,入学后可以自愿申请转入国际学院学习。现在校的各年级学生也可以申请转入国际学院学习。已快毕业的大四的学生也可以申请转入国际学院,经过强化英语学习,再走出国深造之路,获取中外双文凭或国外研究生文凭。希望新闻媒体能尽快将这一信息传达给考生和我校的学生。
记者: 国际学院师资如何解决?
吴: 国际学院的师资将由海外归国人员和外籍教师构成,一方面正在加紧对外招聘,一方面将充分利用我校已有师资资源,通过摸底分析,全校商科专业可以开设全英文课的老师大概有十多位,现在可以由国际学院这个平台,这个资源合作共同体加以统一调配,师资是不会有问题的。
记者: 在管理上,国际学院将会有什么不同于其它学院的特色?
吴: 国际学院将努力与国外大学的惯例接轨,在管理上实行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赋予教师会以更大的权力。实行学生自治,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选择。教学组织和管理将完全实行开放式,使用国外原版教材,除教学语言外,工作语言也要采用英语。
对部分内容的安排,拟定为初期主要是强化语言学习,包括大学英语和雅思培训等,让学生尽快通过雅思水平测试,为全英文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然后逐步加入专业课程内容。
此外,国际学院还将发展留学生教育,外国留学生由国际学院管理,有关学院进行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