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53年生,江苏省扬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兼任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南大学、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生教授1967年初中毕业,1968年到苏北淮安下乡插队务农,5年后进当地工厂务工,曾任车间主任。1978年至1982年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政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5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曾任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全国青联委员,同时参加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获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7年1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1991年至1995年应聘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与任教。其间参与组建了我国驻英使馆指导的留学人员科技企业,90年代中期后回国出任原国家教委批准设立的牛津剑桥国际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

华生教授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即价格双轨制、资产经营责任制、股权分置改革的提出者、推动者。1984年9月,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改革理论研讨会上,当时仍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华生与同伴一起,在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思路,并作为会议代表之一向中央财经小组秘书长张劲夫同志做了汇报,后被国务院采纳,这项改革是对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历史性突破,华生因此一举成名。1986年,时年33岁的华生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同年,他又提出建立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企业经理人实行竞聘、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改革方案,并组织了在长春、武汉、南京、重庆等地的试点工作。

1998年2月,华生教授在我国权威经济理论刊物《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A股含权和股权分置改革问题,认为中国股市在表面繁荣背后存在日益增大的制度风险,需要尽早纠正制度缺陷,重新界定产权,用赎买流通权的办法让非流通股恢复流通。2005年初,中央决策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证券报》在股改的各个主要阶段,先后五次以头版通栏发表华生的长篇论文,成为推动股权分置改革权威的理论声音。

华生教授在2001年7月1日在股市接近最高点时发表《漫漫熊市的信号》一文,准确预见了长期熊市的来临。2005年5月10日,当股指即将逼近1000点时,华生教授发表《市场转折的信号》一文,断言熊市正在死亡,市场即将见底转折。2006年5月10日,即股改一周年之际,又发表《迎接证券市场的新时代》一文,预告了股市新时代的到来。2007年5月10日,发表《市场过热的信号》一文,批评过度乐观情绪,预见了市场的长期调整。华生教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深入研究与准确预测,使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对中国证券市场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华生教授曾获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央国家机关优秀论文一等奖,著有由英国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英文专著和《中国股市的经济学思考》等书,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研究论文与大量的财经、证券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