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综合报道 > 正文

综合报道

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会议在京召开,我校麦莉娟教授任会议执行主席

来源:艺术与传播学院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06-05-25 | 浏览量:

审核人
由我校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教育报刊社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会议1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我校副校长杨国昌、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麦莉娟教授以及黄廓老师代表我校参加了本次会议。麦莉娟教授是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她在大会的国际专场中发表了题为“中国大陆市场全球频道发展趋势与战略”的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本校的黄廓老师也在会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本次大会以“媒介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为主题,并同期举办了中国专场暨中国传媒经济论坛。这次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也是亚洲第一次传媒经济盛会,对于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应该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我校作为举办单位之一,对于自身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扩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16日举办的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给大会发来贺信,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中国申办和筹办本届会议的情况,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创始人、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罗伯特·皮卡特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简短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代表五家主办单位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执行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麦莉娟教授表示,这次会议最重要的亮点就是首次在亚洲的中国举行;在内容方面,这次会议吸引了很多传媒经济方面的精英来参加,使论文的投稿和质量方面都比过去有较大提高;在参与形式方面,各国学者都对大会的安排(包括外国学者在中国的参观和旅游等)非常满意,达到为国内和国外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的目标;另外在本次会议上设立了一个特别的环节,即以中文发音报告为主的“中国专场”,即中国专场暨中国传媒经济论坛,带动了中国学者的共同交流和发展,引起了外国学者的重视,促进了外国学者对中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了解。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规划院院长黄勇等在开幕式后的“中国专场”中,围绕“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产业的多样性发展”这一主题分别从报业、出版业、广电等方面作了主旨发言,给国际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麦莉娟教授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计划在2年内举办类似的国际会议,带动广东传媒经济领域的发展,以及推进广东第一传媒大省的建设。 在三天的会议中,共有30名国内学者、70名国外学者先后走上会议讲台,围绕“传媒产业:全球化和多样性”、“印刷媒体、广电新闻与网络媒体”、“后经济转型时期的传媒经营与管理”、“品牌与广告研究”、“媒体战略与创新”、“传媒并购与集中趋势研究”等16个主题做了论文报告。 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World Media Economics Conference,WMEC)是世界著名传媒经济学家罗伯特·皮卡特(Robert G. Pcard)教授等创办,致力于研究当前世界传媒经济发展中的经验、问题和发展趋势。会议行动委员会一般由5名成员组成,包括皮卡特、艾尔布兰(Alan B.Albarran)、阿方索(Alfonso Sanchez-Tabernero)、玛丽·艾丽丝(Mary Alice Shaver)等世界知名学者。一般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世界各地知名大学承办。 据了解,这次会议,组委会共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不乏世界传媒经济学界著名专家、学者的论文,因此可以说这次会议是一次真正代表性广泛、学术含量很高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传媒界的朋友能够围绕会议主题,就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传媒如何实现多样性发展问题展开广泛的交流和充分的研讨,并且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取得某些共识,达到某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