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区域气候-环境-生态预测预警协同创新中心能够测算地球的过去和未来

北师大珠海分校E MC屏蔽实验室,主要用于测试产品的电磁。南都记者 吴进 摄
“十三五”开局系列报道之产学研创新驱动
未来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天气预报能否变得精准无比?一个直径2米的巨型水晶工程球或许能给你答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未来地球研究院院长董文杰带领着自己的团队,通过数据计算后,把地球系统模式的公式输入高性能计算机中,通过公式测算,地球过去、未来的状态可以清晰呈现于这个工程球上。目前,这里还是“珠海区域气候-环境-生态预测预警协同创新中心”。
在珠海,这样的高新科技还有很多,珠海8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开始运作。珠海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如今,这些协同创新中心正是面向珠海“三高一特”产业发展需求,以高等学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为基础,依托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联合企业、行业、金融机构等力量,促进政产学研资的紧密结合。此举也将推动珠海加速建成珠西区域创新中心。
以高校为主体集聚优势资源
据了解,“珠海市协同创新中心”每3年评审一轮,每轮由市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当年市协同创新中心的名额。2015年,珠海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5所高校所申报的8个协同创新中心立项。根据评审等级,各中心将一次性获得最高500万元的资助经费。
根据珠海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各中心将围绕珠海重大科技需求,面向行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学科前沿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构建体现协同创新特点的平台与模式,建立适应协同创新要求的机制与体制,显著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
怎样才是体现协同创新的模式?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模式即以高校为实施主体,广泛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有效集聚优势资源,面向行业、服务需求、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形式多样。各中心要围绕协同创新,建立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的要素聚集机制;合同约束、利益共享的协同管理机制;面向中心、打通使用的资源配置机制;师资共享、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劳优酬、注重绩效的人才和科研评价机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充分释放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活力。”该负责人表示。
高校主动调整学科结构
产学研潜力的发挥,也与高校学科结构和办学层次紧密相关。分析认为,由于体制机制上的一些制约,过去珠海高校设置的更多是一种“短平快”的文科、商科专业为主,理工科、技术研发类的专业设置较少,因此与“三高一特”等产业缺乏更深入的融合。以前高校可以自主设置课程,现在则需要根据产业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商议培养创新人才。
这也正是珠海不少高校目前正在做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常务副校长傅爱兰表示,对于创新协同发展,学校发挥本部百年名校优质学科资源优势,瞄准学科前沿和区域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与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相符的学科布局,构建学科评估和优胜劣汰机制,分层规划学科建设目标,重点建设一批符合广东省和珠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同时,推进学科群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据北师大珠海分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育人平台,致力于培养具有优良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学科专业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兼具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则根据广东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对接珠海市“三高一特”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了学科专业及其方向,大力支持和积极发展广东省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加强与企业、行业之间合作共建学科专业。
“这样的调整带来的效果非常明显”,北师大珠海分校信息技术学院院长赵志文介绍,目前该学院已经成立了十支科研创新团队,同时与多家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联合创办企业,如联合创办了O 2O平台“爱车在线”,让汽车的服务走向线上,与小学合作开发了新型教育信息系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赵志文表示,2015年尽管部分企业的发展形势不佳,但学院合作的科研项目仍然获得历史性突破,已经有21项项目得到企业支持,项目经费达到了400多万。
样本
珠海区域气候-环境-生态预测预警协同创新中心
高效预警气象灾害
北师大珠海分校的未来地球研究院因一台巨大超级计算机和一个巨型工程球而在该校学生中闻名。实际上,这个球正是这台计算机的“显示器”,对于气候气象的监测分析都可以在这个“地球”上显示。这个形似地球仪直径达2米的“家伙”未接电源时像一颗巨大的黑色水晶球,通电后则与研究院的计算中心连接,成为了一个可360度成像,模拟地球气候、植被、海洋等变化的“投影地球仪”。
据了解,位于未来地球研究院的“珠海区域气候-环境-生态预测预警协同创新中心”,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气候中心、珠海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8家单位在多年合作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研究机构。这一机构以“服务珠海、创新机制、汇聚队伍、整合资源、培养人才”为指导原则,通过突破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障碍,逐步实现了高性能计算机装备、气象、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海量资源和数据共享,开展了与气象和环境保护两大行业的深度合作,并依靠大学在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显著提升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珠海市及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中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任务:一是改进区域极端天气气候预报方法,建立高精度、高分辨率、高时效性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二是研究大气主要污染物来源、传播、扩散机制和过程,构建区域污染物实时监测、显示、查询和预警系统;三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发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沿海城市生态文明和宜居的评价和监测指标体系。
项目负责人董文杰认为,天气和气候具有可预报性,但是又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他们一直在探究预报结果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与机制,并且试图寻找这些不确定性的方法和途径。中心将有效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包括港珠澳大桥的施工建设及今后运营、低空空域飞行保障、国际宜居城市建设、海洋经济、减少海水养殖灾害损失、城市应急减灾等等。
据悉 ,该项目也是2015年珠海高校中唯一获批的“广东省普通高校国家级重大培育项目”。
珠海市智能测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深化“检学研”合作模式
2009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工程技术学院与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共同建设电气安全国家级实验室和玩具检测国家级实验室。最近,基于共建实验室建立的珠海市智能测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则为“检学研”这一合作模式提供了深化的空间。
“这个是做跌落测试的,主要用来测试手机的抗摔能力;这个是做震动测试,可以模拟运输过程中的震动;这是用来做电子抗挤压的测试……”北师大珠海分校工程技术学院院长袁剑锋介绍,两个国家级实验室按性质各自设立分工部门,每个部门下设二级实验室,为设计的各个环节提供独立支撑。例如,电气安全国家级实验室设有信息服务部、安规测试部、电磁兼容测试部、能效测试部、电池测试部5个部门,其中电磁兼容测试部又设有电磁兼容实验室、电波暗室、EM C屏蔽室以及耐久性实验室。
目前,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约有20名工程技术人员常驻学院,他们同时也是学院的老师。袁剑锋说,这是协同创新中心在机制上的一大特色,体现着资源、人力、市场等方面的协同。“以前的合作模式基本只有两种,技术委托与合作研发。现在协同创新给企业和高校提供了更多机会。”袁剑锋说。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对高校来说,可以比喻为“打工式科研”,与企业的合作没有延续性。如今强调协同创新,则是将各方利益捆绑,从结构、机制再到奖励、分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利于人才在某一领域持续深入地钻研,也有利于产业的整体发展。
统筹:南都记者 朱鹏景
采写:南都记者 李京 朱鹏景 实习生 郑长然 通讯员 杨隽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N/html/2016-03/30/content_22967.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