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综合报道 > 正文

综合报道

【师德征文】亦师亦友,时常惦记

来源:文学院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15-12-31 | 浏览量:

审核人

【编者按】为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开展了“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教师”师德征文活动。全校教师踊跃投稿,经过专家评审,12篇作品获奖。宣传部特开辟专栏,刊登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亦师亦友,时常惦记

邱月

  要说当老师最大的职业成就感,莫过于每年都能不定期收到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明信片,上面是已经毕业的学生那熟悉的字迹,写着给老师的祝福语,写着对老师的亲人般的挂念,写着自己现在的生活点滴,那种虽已毕业但却从不曾远离的亲切感,让多少老师动容!还有不少毕业生,还会不远万里,专程来看望老师。有的是因为感恩老师多年以前的一次触膝长谈,帮助自己釐清思绪,做出了关于未来之路的明智选择;有的是因为渴望让敬爱的老师看到自己这些年奋斗的成果,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有的是即将面临下一个重要的人生决策,想倾听一下自己最信赖的老师的看法和建议;有的……

  我当老师虽然才只有7年时间,但已经深深体会到了从学生殷切的充满信任的眼神里传递出来的教师这份职业的崇高与神圣。我们与学生的师生缘分,远远不至于大学这四年。到他(她)三十来岁,已经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了一些时日,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他(她)与我的关系,就不只限于了学生与老师。我更愿意进入与学生的亦师亦友的角色,即使学生在很远的地方打拼,在心理距离上,我们还是那么亲密,时常互相挂念惦记着彼此。

  这个十一国庆假期,我很高兴和三拨毕业生有了很愉快的交流。2008年我来珠海分校工作,我担任班主任的第一个班级是2006级对外汉语班,也是我倾注心血最多的班级。班里的两位女生,在毕业五年之后,顶着台风“彩虹”专程回来母校,和我在办公室畅聊人生。一位去英国留学,跨专业学了经营管理,用双脚丈量欧洲列国,回国后在北京一家旅游网站工作,把兴趣爱好和职业很巧妙地挂钩。另一位当年考上四川大学的研究生后,去韩国交流学习了两年,回来做了两年小学教师,又转去四川省考试院工作。外面刮着呼啸的台风,我们三人许久未见,但一点没有陌生感,她们俩开心地用自嘲的口吻侃侃而谈她们这些年的历练。我在一旁,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她们,以前的稚嫩青涩不见了,成熟的披肩长发,淡淡的妆,眉宇间流露出对生活的自信。7年以前,我去她们俩的宿舍走访,她们怯生生地问我“老师,您说未来我该选哪一条路才不会后悔?考研?出国?直接工作?”眼里尽是迷茫和对未知世界的忐忑不安。弹指一挥间,7年已经过去了,现在她们对生活的由衷热爱,对人生厚度与宽度的理解,面临挑战时的机智应对,看待问题的敏锐与深刻,让我听完她们的诉说之后,也汲取了很多的正能量。看到她们的成长,我作为教师的职业效能感油然而生,让我倍感欣慰。

  “邱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您在我们大三的第一次班会上,用“生涯九宫格”给我们做主题。很幸运,在我们刚刚20岁的时候,我们开始了解到‘学习进修、职业发展、人际交往、个人情感、身心健康、休闲娱乐、财务管理、家庭生活、服务社会’这九大方面,是我们20-30岁这十年应该要去努力填满的九宫格,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立体而饱满,充实而多彩。”没想到7年以前我开的那次班会,成为两位学生这十年的个人生涯规划指引,这的确让我有点惊喜。

  第二拨学生是2009级的四位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分别完成硕士学业后,都选择了留在香港工作。珠海分校的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在他们读大学期间,我就和他们时常谈起,因此触发了他们去香港读书深造进而留港发展。虽然刚刚留在香港工作一年多,还在悉心耕耘中,经济压力和同行竞争压力巨大,但他们四位都能很好地抗压扛骂,做好了留港初期奋斗五年的规划和心理准备。每天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从早上6点出门,公交车、地铁、小巴转战到工作地点,直到晚上9点,回到自己的住处。这样的生活压力,对于25岁的他们,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磨砺,他们没有抱怨,稍微喊累几声,依然理性地做好第二日工作的准备。他们四人很有共鸣,跟我说:“邱老师,我觉得这样的忙碌让我感觉很踏实!在我们最好的年华,在我们潜心积累经验,攒‘第一桶金’的时候,我们就是一块大大的海绵,很渴望每天都学习、体验到满满的营养,这样的充实感带来的满足,最能给我安全感。”25岁,是青苹果成熟的年纪,看到他们不畏生活的辛劳,用勤勉努力,铺就成功之路,每一个稳健的脚印,都是弥足珍贵的!香港,这个亚洲最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城市,对25岁的年轻人来说,最能锻造他们的坚毅与韧劲,我为我的学生们感到骄傲。说实话,从比我小10岁的他们身上,我也重新找回了燃烧青春的冲劲,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也让身为老师的我获益良多!

  第三拨学生是2011级刚刚毕业的三位男生,他们一起追求当老师的梦想,赢得了去深圳当小学语文老师的机会。坚定地认定了自己的目标后,他们竟然可以在两周以内,远赴深圳市南山区、罗湖区、龙岗区教育局在五个城市(长春、北京、西安、上海、武汉)所设的教师岗位全国公开招考考场,参加经过五轮笔试和面试,终于如愿以偿当上深圳市的小学公办教师。这期间求职的坎坷曲折经历,真是极大的挑战,考验的何止是专业知识,还有耐力、执着心、情商,以及他们三人之间的团队互助。一位男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考场考完后,感觉很差,自己觉得没戏了,沮丧地打算飞回珠海。但在临登机之前,恰恰接到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安考场的初试通过、再过两日即将面试的通知,要立刻改飞西安。偏偏这个紧要关头,他居然在北京机场遇到小偷,行李和手机全部失窃。幸好他记住了另一个男生的手机号,接下来全靠这个铁哥们用自己的手机帮他联系西安考场那边的工作人员,并且帮他在网上订了最快的从北京去西安的机票。而这另一位男生本人也在武汉进行着自己的笔试和面试。听着他们的战友情谊故事,我心里不由得佩服他们彼此的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他们告诉我,因为在珠海分校的时候,他们在很多门课程的课下小组研习活动中,都是非常有默契的团队成员,这样的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互助模式,已经内化成了他们的自动化行为。在深圳工作的这些日子,他们已经开始了三人继续合作进行跨区、跨校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的五年规划,并且不定期分享各自工作的小学的最新教学信息。看到他们在校内、求职的路上、正式投入工作这三个阶段,都能如此团结与互相取长补短,我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这个国庆假期见到的这三拨毕业生,让我心生颇多感慨。我们的教育怎样才是成功的?学生在校的时候,我们以师长的身份,予以关心,对他们严格要求。学生毕业以后,我们依然牵挂他们,师长的身份逐步弱化,亦师亦友成为更为恰切的角色定位。这些比我小十来岁的孩子,他们在社会的洪流中,经历了起伏,感受过潮起潮落,渐渐的,他们能与我分享的东西越来越多。在时常惦记他们的同时,我也期待着他们人生故事的分享,常常是和这些毕业生交流之后,我的内心更加强大和宽广了。我想,这也是为师的一种独到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