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临近,在我校以及各地相继举办的招聘会、双选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目前正是09届毕业生外出实习和求职高峰期。根据以往经验及最近发生的案件来看,一些社会不法人员瞄准了毕业生人数众多、求职心切而又缺乏经验的现状,以岗前培训、到公司面试等借口为由向求职人员索要钱财,借机渔利,更有发生骗取或抢夺面试学生财物的案件。为了保障同学们的切身利益,并顺利找到工作,希望大家能积极准备、乐观看待、谨慎思考每一次招聘机会。同时,要加强自我权益的维护意识。找工作时,如有相关问题不清楚或确有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要及时与所在院系或学校相关部门沟通,将事件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一、毕业生求职安全提示
1.当前部分毕业生求职心切急迫,对于各种就业信息真假程度缺乏分辨能力。望毕业生认真确认求职信息的真实性,对于获得的求职信息要多方确认,不能贸然行事。慎重对待招聘信息,提高分辨能力,提防就业陷阱。
2.填写个人信息要谨慎小心,对求职过程中特别是在网上投寄简历,对于个人基本信息(如本人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一定要慎重填写,对于基本联系方式最好填写学校或者系部联系方式。
3.求职期间要注意人身及财产安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非法营运交通工具,保管好自己的财物。遇到紧急情况及时报警。在求职中要注意自我保护,特别是女生要注意人身安全,不要单独到偏僻的地方或隐密的地方(如宾馆、郊区)参加面试,最好有同学、家人或朋友陪同。要随时与学校、家长、辅导员、宿舍同学保持信息畅通。女生面试时要服装得体,不穿暴露、短小的奇装异服。
4.一些不法分子和非法组织利用学生急于就业的心理进行诈骗活动。因此,毕业生要提高警惕,警惕非法传销组织的诱骗。在求职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交纳一定现金或必须先购买某产品方才能获得职业机会的情况一定要慎重,要做到不交不知用途的款,不购买自己不清楚的产品,不将证件及信用卡交给该公司保管,不随便签署协议,不为薪资待遇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公司或企业工作。
5.毕业生要加强法律意识,学习劳动法和相关的安全知识,签订就业协议时要特别谨慎,对于不合理的条款,特别是用人单位的附加条款要谨慎,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在签订就业协议签前,要特别做到:看清就业单位是不是合法经营的单位,看清是正常运作的公司还是皮包公司,看是否潜在的人身安全危险或暗藏求职陷井,看面试时是否草率、轻信就录取,看是否待遇优厚的不符合常情。
二、学生实习安全提示
1.严格遵守校纪校规,遵守学校关于毕业生实习的有关规定,往返学校要注意人身安全。
2.实习生外出联系实习单位,必须履行正常的请假手续,请假的时间参照《学生手册》的有关规定,不得超越规定延长请假期限。
3.望实习生增强安全意识,做好防火、防盗、防骗和交通安全工作。
三、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
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的时候最容易遭遇就业陷阱。就业陷阱指的就是用人单位以招聘就业为名义,非法牟利的活动。就业陷阱可谓五花八门,我们进行了一个总结,主要有这么几种:
案例一:小张收到某公司的一条短信,请其尽快到公司来面试,但小张都没投过这个公司,就打电话去询问,对方答复在某人才网上看到的。小张按时赴约,但找不到地方就再次联系公司。很快一个骑摩托的人过来接小张。车刚开,骑摩托的人就让小张通知公司说很快就到了,在电话中公司对小张说让骑摩托的人接电话另有事安排。小张刚把电话递给骑摩托的,一份文件就从车上落了下来,出于礼貌小张下车帮忙捡文件,等捡起文件,摩托车已经不见了,手机和包也跟着去了。
案例二:小韩在一招聘会上投了一家科技公司,经过简单的现场面试,即被通知下午去公司面试。下午,接待的她还是上午的招聘人员。招聘人员把她领进一个办公室,当着她的面给“经理”打电话,然后对她说“经理”要等会才来,让她先等一会。过了约五分钟“经理”还没过来,招聘人员就欲再次打电话给“经理”,不巧他手机没电了,随就借小韩手机一用,小韩也没多想就直接给了他,招聘人员称室内电话听不清楚就出去了,结果一去不复返。
案例三:小刘很顺利通过了一家公司的面试,并参观了公司,觉得很正规。很快公司通知其到参加培训,并要缴纳250元的培训费。小刘觉得机会难得,交了钱并参加了培训。培训后公司又组织进行体检,体检费100元,但却因为视力较低公司拒绝录用。后来小刘发现差不多每次招聘会这个公司都在招人才知道受骗。
专家支招:有关人士提醒,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防止被骗。
1.大学生找工作时,一定要了解清楚所求职单位的真实背景和性质。投简历前,可以通过自己的朋友、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各种关系核实单位的真实性。
2.应该进入信誉度高的招聘会和专业人才网站应聘。但对自己的一些个人信息做必要的保留,尤其是在网络上。现在,好多毕业生都通过网络找工作,但有些专业人才网络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容易出现违法招聘。而且学生的个人资料也是公开的,甚至于自己的详细住址和手机号码也是公开的,这为骗子提供有利的条件。
3.国家明令禁止在招聘过程中以任何的名义收取费用,包括培训费等。但凡要求缴纳费用的都应该警惕。但凡学历要求过低,而薪酬却高的要注意。
四、就业陷阱案例点评
陷阱一:不通过正规渠道招聘
毕业生小张在人才招聘会上找工作时,一个中年男子出现在她面前,说他们单位正在招聘一批业务经理,请小张有空到他们单位去看一下,留给小张一份岗位要求及联系电话,同时主动要小张将简历及联系电话给他。
职业顾问点评:人员招聘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单位对该项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会派专人通过各类正规渠道招聘。像小张遇到的招聘单位就需引起毕业生注意和警惕,不要毫无防备地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这样的单位。因为这样的单位其内部管理很可能存在问题,甚至还存在欺骗毕业生的可能。
陷阱二:承诺工资很高但要先收费
毕业生小李通过网上求职发现一家公司要招人,与公司面谈后,人事主管当即决定录用小李,并承诺了相当高的月薪待遇,但要求小李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交纳2000元押金,待小李在公司工作满一年后归还。
职业顾问点评: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相反,如出现一个不熟悉的单位提供高薪酬时,毕业生就应引起注意,因为少数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千万不要相信在工作初期就很容易获得高收入。同时,对有些单位提出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收费项目,要敢于说不。
陷阱三:要你介绍他加盟
毕业生小王,最近在人才市场门口遇到了自称是某公司业务主管的一年轻人,搭讪了几句后,“业务主管”说公司正需要像小王所学专业的毕业生,并表示该公司发展前途非常好,收入也非常高,只要小王肯努力。同时,这年轻人告诉小王,因业务发展很快,让小王把自己的朋友也带到公司一同发展。
职业顾问点评:前些年,有些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非法传销,到头来后悔不已。因此,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遇到类似小王遇到的情况,对你非常主动,把加盟后的前景说得异常振奋人心,并要你介绍朋友或同学一同加入时,就要想想这句老话: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陷阱四: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毕业生小宋通过招聘会进入杭州一家公司,当小宋提出要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公司表示不与小宋签订任何书面协议,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小宋觉得公司给出的薪水不错,就同意了公司的做法。
职业顾问点评:就业协议书是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果不签订该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因此,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生应主动要求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可通过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协助办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
陷阱五: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毕业生小潘在一次现场招聘会上看到一家单位非常适合自己,对招聘广告上“单位每月提供住房补贴500元”感到很满意。但后来,小潘发现她的工资单里并没有500元住房补贴。她马上向办公室反映,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该补贴单位已取消了,并拿出了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给小潘看,合同上也没有约定单位要支付她该补贴。小潘哑口无言。
职业顾问点评:一般来说,招聘广告中的承诺,在法律上并非是要约,而是要约邀请。用人单位对招聘广告中的内容并非必须承担履行义务。 作为毕业生,如想要招聘单位兑现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最好将这些承诺写入双方的劳动合同条款中,由劳动法的约束力来督促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履行承诺。如小潘,当初在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就应该仔细查看合同内容中是否有关于住房补贴的条款。
针对“就业陷阱”专家提醒:
1.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时候,最好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学校对前来招聘的企事业单位都会进行详细的考查,安全性较高。如果进行网上招聘,要去政府公布的正规网站。对于个人开设的中介机构,一定要谨慎对待。
2.求职者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要大胆地和用人单位商谈有关工资、保险等相关内容,洽谈成功后,一定要和他们签订具有法律效用的书面合同。签订正式工作合同时,要注意条款的设置,切勿签订“霸王条款”。
保卫处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