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公告通知 > 正文

公告通知

聆听校训故事 领悟校训含义

来源:刘梦瑶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07-12-21 | 浏览量:

审核人

聆听校训故事 领悟校训含义

——采访侯刚先生和吕伯涛先生

在《启功先生墨迹展》中,有一副字特别引起大家的关注:“师垂典则,范示群伦”。这便是北师大现在的校训的“前身”。为进一步了解我校校训来历,加深对校训的理解,记者在展览会上采访了侯刚先生和吕伯涛先生。

启功生前助手侯刚先生:

77年恢复高考后,启功先生曾经给中文系的学生写过一首诗,这首诗里面有两句话“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就是说只有你自己的学问高,你能做别人的老师,你自己品行正才能给别人做示范。说明虽说当时是77年,但是先生就已经有这个想法了,可是这句话并不是先生自己创作,早年就有这么一说。到1993年,出版社新建了一个大楼,门前有两个大石狮子,出版社社长请先生在上面题两句话作为“社训”。当时他就题了“师垂典则,范示群伦”这八个字,因为先生认为,“典则”就是你做一件事都应该有规矩,有规则,这样你才能给别人做一个表率。

后来,到了1997年,北师大建校95周年,当时袁贵仁校长就提出来,是否能把这个社训作为校训,因为有“示范”两个字,好像适合学校性质,就让我去请示先生。先生想一想说,不可以,因为这两句话太文邹邹了,不通俗。过了两天,他就写出来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让我拿给校长看看征求一下大家意见。然后,当时大家在一起讨论后一致觉得很好,认为这两句话针对性很强,非常适合作为师范学校的校训。所以最后学校就决定,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这个校训也得到了当时的朱镕基总理的肯定,他说北师大的校训是最有针对性的,最切合实际的。

北师大校友、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吕伯涛院长:

我对校训的理解是,首先,做学问,应该能够静得下心,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能够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少一些名利心,少一些浮躁气,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避开现在这个社会中的很多诱惑,能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

“学为人师”,要求必须要有很深的根基,要做到:若要给人一杯水,自己拥有一桶水。一定要有深厚的功底,有高尚的追求,执著的目标,而不是随波逐流。稳扎稳打牢固你的根底。

“行为世范”,我觉得是对人品德的一种很高的要求,学问是学问,品德是品德,作为教师应该不仅有深厚的学术根基,在学问上有自己独特的成绩,而且在品德上也应该能为人做出榜样,做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