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BNUZ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媒体BNUZ > 正文

媒体BNUZ

【南方都市报】驻村、支教、扶贫、当社工,大学生“下基层”寻找新出路

来源:南方都市报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15-06-11 | 浏览量:

审核人

与孤独相伴的基层年轻人

驻村、支教、扶贫、当社工,大学生“下基层”寻找新出路

柳少赟到观么乡牙么村小学开展宣传工作。

石岩徒步下村休息中。受访者供图

在斗门白蕉镇鳘鱼沙村,很快将迎来一位刚毕业的年轻人赖成就。在大学生毕业潮中,北师大珠海分校毕业的赖成就是众多“下基层”的大学生大军中的一员。

2012年9月,珠海启动创建“幸福村居”工程。创建工程的关键在于人才,为此珠海市委提出了实施“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选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作为首批合作培养高校,每年选拔一批大三年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毕业后每期选拔30名同学择优录用到农村任职。“大学生社区后备人才”计划则与镇村计划互相呼应,成为储备珠海市城乡基层后备人才的常设制度。

与此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也让更多大学生走进西部及贫困地区,服务社会。

从繁华的城市去往基层山区、街道,大学生们都会有怎样的选择?新血液是否真的能给当地带来新变化?

直面孤独的农村生活

北师大珠海分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赖成就将在7月份迎来新的身份——— 斗门区白蕉镇鳘鱼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作为第二批镇村战略后备人才中的一员,赖成就将和其他15名同学一起,被派驻到珠海各农村任职。

“刚到农村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孤独,很多时候就是自己一个人躺在宿舍床上看天花板。”去年暑假,赖成就在井岸镇西湾村驻村20天。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一起共事的村干部基本也四五十岁了,赖成就偶尔会跑下楼跟村里的大叔大妈聊天,看他们打牌。

在西湾村,赖成就主要协助村委会一名副主任处理国土、承建方面的工作。有一回两个村民为了一块地起争执,天天都去村委会坐着,赖成就就被派去跟他们聊天。“这些事在村里很常见,也是我以后会经常遇到的事。”赖成就说,那20天让他对农村有了初步的认知,也让他在面对接下来的工作时多了几分底气。

如果说即将上任的赖成就期待中还带着些许紧张,那么已经在农村工作一年的第一批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则早已习惯。“我觉得我和外伶仃村属于相见恨晚。”去年7月,陈清圳被分配到万山区外伶仃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下村初期的十来天,陈清圳主要是了解村里情况,熟悉岛上各部门工作。作为幸福村居建设示范村,外伶仃村在去年4月成立了万阳休闲渔业有限公司,主推渔业观光船出海游项目,是发展村里特色产业的“先头部队”。平日里陈清圳就主要参与万阳公司的基本日常运营。

“大到项目推广,细至开收据、用扫描机,我都要学会。除此之外我也要参与基本的村务工作,写材料、走访入户、参加各种会议等等。”陈清圳说,外伶仃远离尘嚣,在这里工作近一年,自己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这种忙碌又平淡的生活。

志愿者在当地结婚安家

除了前往珠海市内的基层之外,珠海大学生还会前往西部和省内贫困地区,参与西部计划或“三支一扶”。这其中,大部分大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合约期一满便匆匆离去,但也有部分从此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在北师大珠海分校的西部计划毕业生中,甚至有学生因为西部计划而结缘,最终在扶贫地恋爱、结婚。

柳少赟就是这样一位,如今,毕业近6年的她和丈夫都已经是贵州当地的公务员,两人都毕业于北师大珠海分校,同一批参加西部计划进入贵州。2009年,柳少赟从北师大珠海分校毕业,学习影视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却报考了当年的西部计划,按她自己的说法,当时的出发点只是为了锻炼自己。很快,同一批的几名学生集体被分配往贵州省一个叫剑河县的地区,几人分别被分往当地各个乡镇。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距省城贵阳294公里,距州府凯里98公里。总面积2176平方公里,辖7乡5镇308个村(居委会)。初到乡镇,柳少赟被分至一个叫南加镇的小镇,偏僻的乡镇,就连前往县城,都要在泥泞的土路上颠簸5个多小时。在人生地不熟的山区,几名志愿者一方面忙着适应艰苦的环境,一方面想着如何为这里做一些事情。

很快就有人扛不住了,柳少赟的丈夫石岩也是同一批的志愿者,一次,饥肠辘辘的他在镇上的商店里买了一包方便面和汽水,直到吃完才发现,全是过期的。“这里的商业很不发达,商店都是很久才进一次货,而且东西都过期了也卖不出去”。就算去到县城也没有什么娱乐休闲,根本没有电影院,作为女生的柳少赟曾一度将跳广场舞作为自己的娱乐。无聊的生活和与老家山东烟台、珠海反差极大的环境,合约期一满,几个志愿者纷纷离去。在面临抉择时,柳少赟却犹豫了,几年的生活早令她爱上了这里,“这里很美,人也很好很淳朴”。她和已经是恋人的石岩商量后,决定留下来,两人参加了当地的公务员考试,最终成为正式公务员。

柳少赟和石岩在2013年在当地举行了婚礼,他们专门选择了“西部计划”十周年这个特殊年份,当地的团委书记还专门到婚礼现场为他们祝贺。柳少赟说,自己和丈夫的结缘完全是因为西部计划,来到贵州之前,两人虽然同是一个学院,却互相不认识,在贵州,几个志愿者聚会,大家互相倾吐初到时的苦闷,这才熟络起来。

对于西部计划,柳少赟十分感激,现在她和丈夫在当地已经买房。她常告诉自己虽然当初自己的身份是帮扶的志愿者,但最终这一地区却成为自己今后像家乡一样生活的土地。

改变

驻村调研报告被有关部门采纳

到达基层的“新鲜血液”,究竟能不能起到预想的作用?北师大珠海分校法律与行政学院的副院长,也是第一批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的班主任的肖杰告诉记者,作为基层中的“闯入者”,学生们带来的改变需要时间,但他对此保持乐观态度。

“第一届学生在驻村期间就参与了村里的集体经济调研,还写了调研报告。他们会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养殖、环境治理、文化生活、适龄儿童受教育等问题,而这些也是服务于幸福村居六大工程。”肖杰介绍。

去年夏天驻斗门区白蕉镇灯笼村期间,北师大珠海分校学生邓羽和薛源所撰写的灯笼路口交通事故频发的调研报告就已被有关部门采纳,正在落实相关措施。“灯笼路口时常发生交通事故,我们觉得最好能够在路口建设一些设施。因此我们从民意调查开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采集、分析材料之后汇成一份调研报告,交付相关部门以求解决。”邓羽说。

尽管肖杰坦言,“其实大的改变只有一年时间是看不出来的,大学生们作为农村的‘闯入者’,首先要被接纳”,不过他也认为,在幸福村居建设过程中,人才、创意和规划最为重要,大学生们活跃、开放的思维会给农村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改变农村,就需要新鲜的血液,需要青年的力量,需要有大学生们长期驻在那。”

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团委书记陈先兵看来,镇村和社区后备人才互为补充。如果说驻村大学生是“闯入者”,那么服务社区的大学生则是“执行者”,在把每项工作落到实处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校和社区的内部资源。“比如说我们有学生联合学校社团,发起‘社区环保总动员’项目,积极宣传节约资源,提倡废物利用,引导社区垃圾处理向无害化、资源化方向转型。”陈先兵介绍。

北师大珠海分校的应届毕业生郑军将是珠海社区后备人才中的一员,自打真正走入社区进行实践挂职锻炼,才知道社区工作与自己想象中的“根本不一样”。经过半年多的挂职锻炼,第二期社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中有13人通过选拔,在今年毕业季与香洲区签订就业协议,成为正式的社工。

眼下郑军也在思考如何让社区居民实现网上便利办理业务。“我初步想把社区的微信公众平台办起来,等到了社区之后就和其他社区熟悉计算机的同学一起研发一套系统,让居民点点手机就能办理社区业务。”

困境

镇村班政策限制 校方希望能继续

按照原先设想,“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最终将实现珠海现有122个村每村至少有1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首批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共有301名学生报名,最终70名学生组成首届培训班。第二批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从北师大珠海分校、北理工珠海学院共数百名报名的大学生中选拔了70名培养对象进行为期一年的培养。

尽管从报名人数来看,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颇受学生欢迎,但肖杰告诉记者,由于省里相关政策发生变化,受“985”、“211”工程大学条件的限制,该校很多学生都退出了培训。而原定的第三期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训计划也戛然而止,大学生村官覆盖全市122个村的目标未能实现。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继续办下去,一方面是农村需要青年的力量,另一方面本身我们学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要适合基层需求,农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肖杰说,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训计划属于“订单式培养”,能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我不仅希望能继续办下去,也希望珠海其他高校都参与进来。”

而对社区后备人才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才流失严重。除了考虑是否适合担任社工之外,像郑军这样成功留下来担任专职社工的,还要考虑待遇问题。陈先兵说,目前珠海专业社工人数并不算少,但待遇不高。“社工队伍的稳定需要方方面面,尤其要保障待遇,实际上各方也一直在推动提高社工待遇的问题,但收效甚微。”

采写:南都记者 朱鹏景 高志远 叶志文 统筹:南都记者 杨存海

原文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N/html/2015-06/11/content_343114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