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昌 首尝教育多元模式“螃蟹”
除了小学和幼儿园我没教过,初高中、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我都教过,我这一辈子就是个教书的。——— 杨国昌
■ 人物档案
杨国昌,广东梅县人。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校长,教授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经济学博导。
■ 人物点评
“除了小学和幼儿园我没教过,初高中、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我都教过,我这一辈子就是个教书的。”这就是杨国昌,正是这个教书匠,在异地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教育的多元模式做出了大胆而又成功的尝试。
从2002年北师大珠海分校建校之初,杨国昌就把新家安在了珠海。“教育以人为本,我从教50多年,一直都在教书,”杨国昌对记者说。
杨国昌告诉记者,珠海分校建校前,国内高校异地办学几乎没有先例。当时的杨国昌是北师大本部的教授,是否能在珠海开分校?能不能成功?风险有哪些?这些分校筹备前的问题,杨国昌选择了勇于面对。
面临风险,却势在必行
要把分校办在2000多公里外的珠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是维系北师大名誉的关键,而成功与否与教学质量和招生情况以及就业率息息相关。“教学质量又与师资力量紧紧相连。”杨国昌说,办学初期的师资,大部分是从本部派遣,但时间长了,肯定不行。
教育制度面临着创新和改革,北师大本部急切渴望教育创新。
异地办学,珠海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北师大本部就必须选择在珠海办学么?杨国昌告诉记者,珠海让他们感动。“在深圳等地走了一遍,一进珠海,我们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杨国昌说,明显能感觉到这里的人对外地名校的渴望。珠海的办学优势,杨国昌总结了几点,首先是环境,花园式的城市,生态环境好,又是特区,最具魅力的特色城市,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非常适合。其次是地理位置,背靠珠三角,和澳门相连,与香港隔海相望,是国际化办学的理想地点,当然,最有吸引力的是珠海市政府的办学理念,”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拥有”,他们无偿提供5000亩地给我们办分校。
杨国昌告诉记者,政府提出”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口号,土地谁也搬不走,就看谁来用它。而北师大也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口号,土地可以不属于北师大,但求教学所用。珠海政府和北师大一拍即合,同时政府还把北师大老师们当做本地人,为老师提供特区补贴。“现在想想,当时在珠海办学真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杨国昌说。
教学创新,与北师大本部互补
“北师大是公办院校,但珠海分校国家没有投入任何资金,办学费用我们完全是银行贷款。”从2002年4月10日分校奠基算起,到10月5日首批学生进校,整个建校过程仅170天。
而在办学创新上,分管教学的杨国昌提出与本部互补的理念,“在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北师大本部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珠海分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建校初期,面临招生和就业双重压力,杨国昌和他的同事们坚持以教育为本,从专业设置到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至今,珠海分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仍保持在97%以上的水平。
采写:南都记者赵飞鹏
原文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0-06-25/082017707643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