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珠海4月29日电(记者杨连成)半个世纪前,诗人惆怅若失地吟诵道——“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56年后的2010年4月27日晚,孤居海峡彼岸的“浪子诗人”郑愁予追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洛夫先生回乡的脚步,第一次踏上这片梦中追寻了大半生的热土,走进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为诗人精心准备的“郑愁予先生经典诗歌朗诵会”讲台上,老人热泪盈眶地朗诵了他当年献给“国父”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志士的经典诗篇《衣钵》后,激动地对本报记者说:“海外游子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母亲怀抱,感受这份久违了的亲情和温暖,我想说,今天,我不是过客,是个归人!”
好一个“归人”!北师大珠海分校学院院长张铭远教授深情地握住郑愁予先生的手,数百名围拢在郑愁予先生周围的大学生们齐声朗诵道:老师,你是祖国母亲盼望已久的游子,南中国海的波涛从此不再是过客的记忆,伶仃洋的船帆今晚高高扬起的是归人的喜悦!
作为两岸四地以及东南亚地区华文中学教材中不约而同选录其现代经典诗的作者,郑愁予先生的诗情影响了华文世界里一代代的莘莘学子。郑先生告诉记者,其实,他的许多诗歌都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从南京跟随母亲逃难的艰难岁月,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漂浮不定的浪子生涯铸就了少年诗人郑愁予最初的“闺怨”风格和家国情怀,特殊的年代和漂泊的经历,使郑愁予在屈原、辛弃疾、李清照等古代诗人那里找到了感情的通道和人文思维的表达方式,而随着时代和个人生活境遇的变迁,郑愁予经历了从“浪子诗人”到“山水诗人”和“革命诗人”的角色转换,在“国父”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和如火如荼的热潮感召下,诗人逐步从抒发不尽的“诗愁”、“情怨”中振作起来,从《错误》、《小溪》、《风雨忆》、《度牒》、《梦土上》觉醒、追问:“祖国/开榴花的祖国该是怎样的风景/甲午之后,您悲愤速写的风景/该是怎样的历史?”“又当‘尚未成功’之左钟,‘仍须努力’之右鼓,……痛击我们这一代的仰望之目/泪呀,便再也忍不住地自凝视中涌出来。”(《仰望》)第一次翻开“实业计划的舆图”,诗人创作出了引为自豪和无愧于民族与时代的不朽力作《衣钵》:“每一代中国人的心都是翠亨小村/必须,必须迎接您的诞生。”“我中华的在天之父啊/知道么,又集合了第三代的献身者/传接您衣钵的人”。
4月28日,正是珠江两岸美不胜收的仲春季节,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傅天虹的陪同下,郑愁予先生携夫人实现了他们多年来期盼的拜谒伟人孙中山故居的夙愿,看着车窗外南中国海的万顷波涛,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归人”的肺腑情怀:“我想着那天外的陆地/我想着那江南流水的黄昏/我想着湘江岸上小茶馆的夜……我们生活在海上/笑在海上/我的歌声也响亮在海上。”诗人高兴地对记者说:“在明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时,我祝愿更多的台湾同胞都能和我一样,来到我们的故土家园,做一个真正的“归人”,而不是过客!”
原文链接: http://zhuhai.gmw.cn/Item/3810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