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BNUZ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媒体BNUZ > 正文

媒体BNUZ

【珠江晚报】珠海一本科生毕业后做起“破烂王”

来源:珠海新闻网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09-04-20 | 浏览量:

审核人


图片说明:王小亮和他的废品仓库

  眼下,是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时期,大学生从事家政、自主创业等反常规的就业出路已经不再吸引人们的眼光。而在珠海却有一名大学生,他当年毕业时并没有遭遇“经济寒冬”,所学专业也颇有几分前景,因为在赚取大学学费时与废品的“偶遇”,他做出了超乎所有人想象的职业规划从事废品回收。

  这位毕业近两年的本科生,下定决心在这上面做出一番事业。

  带着蛇皮口袋上课

  王小亮来自江西吉安市,2003年考入北师大珠海分校。由于家境贫寒,为缴齐学费他申请了助学贷款,并在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还兼职做家教。

  2004年,王小亮将父母接来珠海,在学校的帮助下,他的父母在学校里从事清洁工的工作。有一天,王小亮发现,父母除了做清洁工外,还偷偷地捡拾学校里的空塑料瓶卖钱来补贴家用。“我心里很难受,他们为了我这样偷偷捡废品,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做。”小亮说,从那之后,每天上课时,他就多带一只空蛇皮口袋,下课之后,就逐个教室地捡这些瓶子。

  小亮捡瓶子的举动并没有成为同学们关注或嘲笑的焦点,反而有些同学甚至主动把喝完水的瓶子留下来,给小亮送去,这倒是让小亮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就这样,小亮收捡瓶子的范围也越扩越大,从教室扩大到教学楼,从寝室扩大到宿舍楼。

  越来越多的同学给小亮送来空瓶子或是废品,这让小亮萌生了一个想法:“与其接受别人送来的,不如花点钱‘换’来。”于是,他在学校范围内做起了废品回收,越来越多的师生会记住他的电话号码,只要有废品要卖,就打电话给他。

  到废品收购站“实习”

  从骑着自行车收废品,到推着三轮车收,从小打小闹到真的做出了名气,王小亮在废品的 “一收一卖”中渐渐发现,这其中其实“很有赚头”。

  大三那年寒假,王小亮没有回家过春节,他留在珠海,选择了位于前山的一家回收站“实习”。小亮谎称自己找不到工作,帮回收站的忙混口饭吃。

  “里面的门道可多了,也是一门专业呀。”尽管在此之前,王小亮已经有了一年的废品回收经验,可“实习”中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知识储备”的缺乏。“铜、铁、铝各有价格,不锈钢不同型号不同价格……”他说短短不到一个月的“实习期”不仅让他“废品专业”知识渐长,而且更加坚定了从事这个行业的决心。

  “别小看收废品,其实赚很多的。”这是王小亮对老师说过的话,大学期间,小亮赚过最大的一笔是“八千块”,那一次他兴奋地从香洲徒步走回了学校。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家生产宠物饮料的工厂,因为有数千个饮料瓶报废,在网上看到他发布的收购废品的信息后,联系上他。“我出了所有收废品的同行中最高的价格,那个厂就把瓶子卖给我了。”

  用专业知识管理废品

  大学四年,王小亮就靠着收废品和打工缴齐了学费和生活费,他说这其中80%都是靠收废品的收入。因此,毕业之后的他选择了这份人们眼中 “实在不行了”才从事的职业。

  在学校的帮助和支持下,王小亮大学毕业后在学校京师家园后山上建起了自己的废品回收站。他的父母和妹妹都在回收站给他帮手。他用来堆放废品的仓库原来是金鼎村的猪圈。家人们就住在仓库旁边的一间平房里。

  在小亮的回收站里,记者见到了一位和小亮年纪相仿的女孩,正麻利地对废品进行整理分类。“她家里做这个十多年了,她比我更懂这个呢!”小亮大方地介绍说,那是他的女朋友,和自己是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来珠海和他一起办废品回收站。“她是学财会的,等将来生意做大了,还有系统的账目管理呢。”王小亮对自己的事业很是看好,他说自己的同学有进公司的,有考进公务员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就不如他们,反而职业目标更清晰,前途更明晰。

  “我正打算要把这里装修一下,把废品分类整理。”小亮指着身后一间一间堆满废品的小间说,自己对这份工作很有规划,大学里学的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也能在这里灵活运用。

  ■“破烂王”语录:

  “没什么不好意思的,父母为了我去捡废品,我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去做。”“他们说这样的事情不该你去做,我觉得就该我做,我也做得了。”“大学毕业证没那么重要,关键是学到了正确的思想方法。”

  “废品正在成为值钱的‘宝贝’,我看好它。”

  “我的很多同学去了公司,有的做了公务员,我觉得自己不比他们差,他们还有人羡慕我呢!”


原文地址:http://news.zhnews.net/add/2009/0411/article_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