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早上,我校在校大三学生林立在刷朋友圈时发现被一条消息刷屏:“有同学在自习室时看到清洁阿姨边清扫边哭,问原因,说昨晚明明打扫得很干净,工作到很晚,可今天领导检查看教室仍很多垃圾要扣工资。阿姨挺辛苦挺委屈,生活不容易,希望彼此理解一下。同学在上课之后尽量随手把可见视野内的垃圾随手带出教室扔到垃圾桶内。谢谢大家了。”他看完斟酌了一番,觉得跟自己生活很贴近,就随手转发了。
中午,一条看起来很眼熟的朋友圈吸引了林立的注意:“今,一书生坐自习室,视一老妪泣,问其故。曰:前日净教室,至子时。然今遇暴吏,察而不满,欲减予之薪。吾以为老妪甚苦且忿于心。嗟乎!活于世亦难矣,彼此理解亦可乎?请众基友们携汝身旁之废出室,掷其入集废之桶,耳后转发此文,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发这条消息的是林立在另一所高校的朋友,朋友在评论里写:“全国高校的阿姨都哭了,文言文版本都出来了!”
林立遂删掉了早上转的朋友圈。(励耘报)
“清洁阿姨全哭了”引思考
近日,全国各地大学生开始在社交网络上疯狂传播这样一则名为“清洁阿姨哭了”的故事,并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恶搞版本。南方都市报刊文《国内多所高校“清洁阿姨全哭了”》报道了这则虚假信息。此前,网络上就广为流传着诸如“地板上乱吐口香糖对不起阿姨”之类的段子。这种疯狂转发的行为背后究竟是出于大学生的爱心还是出于一种恶搞娱乐的心理?又有多少人只是凑个热闹随手转发?
近年来,随着微信等社交工具在年轻人中使用得越来越广泛,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条或是求助,或是强调公共意识的朋友圈被疯转。凭借微信平台的普及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快速性,越来越多人通过朋友圈发出求助信息,而利用朋友圈进行宣传的方式也备受各大公益性组织的青睐。
不同的对象对求助信息有不同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即不理会、随手转发和求证并帮助。“随手转发”这一行为看似并无大碍,但在消息没有被求证的情况下,无意间就“被利用”而大肆传播虚假信息。
正如不久前一条“领养屠狗场狗狗”的朋友圈被疯转,内容大概为广州某村一个屠狗场里有几千只无主的狗将被安乐死,其中有萨摩耶、金毛、哈士奇等名犬,并且留了联系方式寻找领养主。随后这条消息却被证实为虚假诈骗消息。记者通过采访得知仍然有不少人在没有求证的情况下转发着这条消息。联系那位被恶搞的“哭泣的阿姨”,这不禁让我们深思,“随手转发”的背后到底在宣扬公德意识还是在助透支爱心?
随手转发VS身体力行
“大家只是在转发,并不懂得其中真正的意义,有爱心的人一直在帮助他人,没有爱心的就算看了这种转发,也不会轻易动摇。”13级不动产的胡同学说。
的确,转发的同学里,有多少是身体力行,多少只是随手一发?记者采访了多位同学后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持续关注事情进展,而付诸行动的更是少之又少。当然其中也有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帮忙而去转发的人,他们的转发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有能力的人去帮助。
2013级教育学院家政学专业的刘丽芳同学没有转发“阿姨哭了”的消息,她表示只会转发源头性的官方消息,当她看到“全广东省的阿姨都哭了”时,觉得这条消息太夸张了。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除非是官方微信平台发布的消息,转发这种私人发的公益类朋友圈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13级文学院的李同学说:“以前还比较多,现在基本不转发了,觉得朋友圈里太多这类消息,真假难辨。”
当询问到“是否觉得清洁阿姨很辛苦并且需要其他人帮助”时,2014级特许经营学院工商管理的陈国荣同学告诉记者,他觉得清洁阿姨的确很辛苦,但像收拾垃圾这些事来说,也是她们的本分工作,同学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她们。
“我经常转发这类公益性消息,因为我想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自身的道德问题,作为一个大学生,如果像把垃圾捡到垃圾桶这么小的事都做不到,那么我们接受高等教育有什么用呢?”14级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的于群同学表示,转发公益性消息是为了让爱心传递下去,因为觉得阿姨很辛苦,所以他会在下课时帮助她们擦黑板,看到地板的垃圾会主动捡起来,“我不仅在朋友圈上转发,还会用实际行动贡献一点力量。”于群同学说。
莫让爱心困在冰冷的屏幕中
教授心理学的陈晓老师认为,求助信息在朋友圈被转发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社会现象。他列举了两点:从社会层面来说,现在的信息传递速度快且便利,很多人把朋友圈当成是展示生活的窗口,但是一天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限,人们就会通过转发来填补自己生活的记录。从个人层面来说,很多被转发的信息都是带有耸人惊闻的意味在里面,不论是助人还是谣言,都迎合了人们对出乎意料或消极的信息更敏感的心理,所以更易被察觉转发。
而教授社会学的孙颖东老师认为,随手转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转发真实的需要关注或帮助的信息,另一种是转发虚假信息。对于第一种行为,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转发的作用可能不弱于捐款或者其他活动,随手转发确实为这个事件获取了更大的关注度,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第二种则应受到谴责,因为这种虚假的公益性信息传播多了,会降低公众对此类内容的信任度,并不利于我们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或事。
但大学生很多时候出发点是好的,却由于并未求证而传播了虚假信息。就学生应该如何分辨信息的问题上,陈晓建议说:“转发求助信息是可以的,但大家一定要有批判性思维,转发之前要先去考证。”一般来说,助人的信息会提供一些助人的联系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联系方式先去确认。也有很多助人信息是通过机构来发布的,可以向机构求证。
孙颖东表示,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精英群体,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虽然随手转发可能会对事件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但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样性的行动,同学们需要用比转发行为更多的行动来真正推动问题的解决。
陈晓也向同学们呼吁,“献爱心和助人不是表现在话说的上面,而是表现在真正的实际行动上。”
编余短论
就在打开微信的一瞬间,多少“阿姨,别哭”的消息横扫整个朋友圈。我们相信最初的转发者都是出于自己的社会使命感,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让同学们关注一些道德问题,将自己的爱心传递下去。
然而,在转发的过程中,不少同学盲目从众或者毫无筛选地进行转发,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难道是缺乏信息判断的一代吗?我们转发的意义就只是转发了吗?
当然,仍有一些同学对转发的信源进行了思考,他们质疑消息的真实性,考虑传播的社会性。在当今充满虚构性和炒作性的网络时代里,他们害怕被人利用,不愿成为别人炒作的工具,所以他们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选择不转发,其实质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
总而言之,面对通讯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面对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用具体行动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励耘报记者:曾晓翠 钟依莎 实习记者:赵雪杉 关铭仪
编辑:杨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