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专题报道 > 正文

专题报道

【师德征文】改革与坚守:大学•传统•缘

来源: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15-11-02 | 浏览量:

审核人


  【编者按】为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开展了“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教师”师德征文活动。全校教师踊跃投稿,经过专家评审,12篇作品获奖。宣传部特开辟专栏,刊登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改革与坚守:大学•传统•缘

耿之矗

   在电子版的《汉语大词典》软件中输入繁体的“緣”字,跳出平声与扬声两个音,点开以后,一大屏的释义,无边无际。这是中国文化中意味深长的一词,有说得出的理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说不清的因果,“有缘千里会,无缘对面遥”。人生走了这么久,有一些东西在当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多年以后回味,忽然就会悟出一点“偶然”与“必然”的哲学。

  镇 纸

  2002年暑假,我刚刚在大学待完一整年,跑回家见高中同学。大家心有默契,好朋友们如期而至。我爷爷一辈子喜欢毛笔字,家里文房四宝还算齐全。书桌上有一对镇纸,上面有一幅对联,内容我已经不记得,字体却印像深刻。瘦瘦的,秀中带刚。一同学当时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看了一眼,跟我说:“咿——,启功!”一幅很仰慕的样子。我说我没听过,她一脸的愕然。现在想来,她知道启功,可能跟她读的师范专业有关。到了大学本科毕业那年,在书店看到一本《启功给你讲书法》,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在一次往珠海看女朋友(现在是老婆了)的路上就看完了,然后就推荐给她看。倒也不是想两个人一起把字练到多好,主要是觉得,这本书透着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人骨子里的魅力。从启功先生的家学,到他持之一恒、一丝不苟的态度,真是既羡慕又敬佩……

  2013年,我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担任教师,教学楼是励耘楼,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次又一次映入眼帘。时而驻足,不禁回顾这走来一路,十年前的镇纸和今天忽然就有了交集。今年教师节,电影《启功》上映,曾担任《启功全集》编委的李强对媒体说“孔子比启功伟大,但是孔子的背影太遥远,太模糊,我够不着。而启功,是我身边的大儒。我怎么可以不虔诚地匍匐在他门前学习并传播他的精神呢?”这是一个北师人真诚的骄傲。李强还说,别人在“傍大款”,他在“傍大师”。人们常常认为,中国传统的传承,需要家学,看重师承。仔细一想,往大了说,国就是家,国学就是中国人的家学,要先有这份亲切感,才有文化的使命感与自豪感。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启功先生是北师的,也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但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傍就该傍,好好地傍。这就是传统,也是特色。

  弓 箭

  2009年,我还在暨南大学读古代史的博士,论文方向是早已经定下来的,研究清代的弓箭。主题算是比较冷僻的,之所以选此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传统射艺在当时刚有复兴的萌芽,但其价值与前途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因为武学是导师马明达先生的家学,他在传统弓箭领域已经进行过长期的努力与研究;三是我个人对此领域也有莫名其妙的兴趣。

  我当时对射箭运动本身还可以说一无所知。真正近距离接触射箭只有一次:2006年,我当时还在读硕士,跟着导师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求真弓道馆开馆仪式。当时也不知道以后会写射箭方面的论文,只顾着拍照,对于日本弓道本身却疏于观察。如李小龙在电影《龙争虎斗》中告诫的那样,就像用手指指向月亮,结果太在意手指,却错过了月亮的光华。这一课,十年以后才补上。

  去年,在博士期间所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我一直在思考中国传统射艺在当代教育中可能发挥的价值。恰好授课的班上有弓道部的同学,听说内藤先生要回国,我觉得事不宜迟,要赶快去弓道部做一些调研。调研很顺利,而且有意外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本着陈垣先生“竭泽而渔”的精神,我自觉“旁听”了一周弓道馆所开的全部选修课,也就是说,同样的内容,我连听了数次。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我大体的感受,一是“自觉”,二是“敬畏”。

  说自觉,是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弓道课的学生在进入弓道馆的那一刻突然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去“享受”两节课的人生时光。而这背后那个无形的力量,便是对道的敬畏。这种感觉,在弓道部的会员身上更加强烈。他们称内藤先生为“先生”。这是一种特指,我们其他老师都不太可能被这样称谓。我和我的一些师兄弟们在私下讲到导师的时候通常也只叫老师,不带姓,更不愿直呼名字。原因和弓道部的同学一样,这样最敬重。
早就知道,子曰:“射以观德”,《礼记•射义》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结果,写了几年的文章,传统射艺对我产生触动的地方是在日本弓道馆。内藤先生认为,弓道起源于中国,他在中国开设弓道馆,只是将弓道“带回”中国。我想,与其说内藤先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传统,不如说给我们带来一种对待传统的态度与方法。我们一直在讲传统文化的复兴,但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之中。身处其中,用行动去体验,用内心去感受,才能让传统生机勃勃的活下去。

  学 问

  对于大学的老师来讲,再也没有比“学术”一词更令人感到纠结了,一方面其极其高尚,跟社会上其他工作相比,似乎最高大上;正因为如此,另一方面,不好好做学术,一旦有不端行为被发现,也最可耻。不过最近几年好像越来越不可耻了,而且只要不被发现,一样可以说在做“学术”,一些人因此还成果颇丰。“学术”就变了味。于是,人们说,大学“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

  可见,“学问”还是个好词儿。“学问”本该两个词“学”和“问”,却往往被看成一个词。

  我在读研期间有一段时间一直苦于憋论文,对于将来的学术之路相当迷惘。一次,导师向我谈及中国“武术”的问题时说,武术在中国有很多种叫法,比如“武术”、“武艺”、“武学”等,日本人早早把“武道”拿走,我们只能到“学”为止,以示必要的区分。现实中,还偏偏以内涵最差的“武术”一词最为通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就大学教师来讲,关系比较密切的词有“学术”、“学问”、“学养”等。三个词都是一字之差,区别其实不小。学术,在今天往往指科研,是一种人生技能;学问,应该是有学有问,表现一种人生态度;学养,则是学人 “从心所欲”的人生境界,是对知识、智慧的融会贯通。

  所以,中国语言,一字褒贬,意味深长。按照这种解读,启功先生就是典型的有学问、有学养的人,如果用学术去衡量,恐怕所有人都会觉得标准太低。如果再用“学术”去衡量内藤先生,一下就看到了扣子系错的尴尬。

  《礼记•中庸》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宋代朱熹以此句写入《白鹿洞书院学规》, 孙中山先生亲笔为中山大学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里,谈到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又引用了《中庸》的这段话。

  始于学问,见于行动。历史跨越千年,一脉相承,这是中国学人的传统。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确定并题写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样也继承了这种传统,更应该是中国大学教师不懈的追求。

  结 语

  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在改革开放源源不断的动力作用下,发展的巨轮滚滚向前,一切事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生于斯,长于斯,身上总会带着深深的中国印,有些人有意识,有些人无意识,等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和传统结“缘”了,还以为是偶然。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我们的本色,成就了我们的特色。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孩子,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承载着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殷殷期望;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她当然也有传承中国精神之脉的责任。从走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人生都将和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从此以后,学校的传统就开始成为我们的家学与师承;

  从此以后,立足现实,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树起“学为人师”的理想,担当起“行为世范”的使命;

  也许,正如大家都看到的一样,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与学生的界限在许多知识面前已经越来越模糊。但是我们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面对扑面而来的新形势,我们有变革的勇气,因为“学问”永远在路上;我们也有坚守的使命,因为“学养”需要师者通过行动去体悟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