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专题报道 > 正文

专题报道

【BNUZ人物】追求完美的偏执青年——访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牛奔

来源:学务办公室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13-12-30 | 浏览量:

审核人

【2013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系列报道之三】

他是自认很固执偏激的狮子座男生,对每一件事追求完美,尽管他自认对自己的专业不算很热爱,却是班上同学们眼中专注于学业的上进青年。他是牛奔,来自10级信息技术学院,2013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自从知道有国家奖学金这项奖励,他就知道自己能拿,正是这种胸有成竹的心态,让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现得很淡然。


3年ACM程序比赛,坚持学术小长跑


2010年12月,刚展开大学生活3个月的牛奔参加了由信院举办的“新生杯ACM程序设计大赛”。从此,他开始了3年的ACM程序大赛历程。


ACM程序设计大赛是大学级别最高的脑力竞赛,素来被冠以“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的尊称。比赛由3名成员组成一个小组,通过运用1台计算机解决6到8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根据解出题目的数量计分,分数相同则以解题所花时间长短来决定胜负。经过校级和地区级选拔,最后参与世界级决赛。


第一次的经历往往印象最为深刻,那年的“新生杯ACM程序设计大赛”整整持续了5个小时。大部分队伍在激战数小时后,基本上都解开了难度不太大的题目,分数也相差无几。但时间分秒流逝,就在最后决定性的5分钟内,牛奔的队伍又解开了一道。恰恰是这多解出的一道题,让他们获得了参加省赛的机会。


随后3年的时间里,从省赛的优胜奖,到全国赛的铜牌,再到亚洲大赛的银牌,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步跨越。可他仍然对成绩不满意,对牛奔来说,这些都没有达到他想要的高度。


提及亚洲赛,他描述了当时100多支队伍在体育场里比赛的壮观场面,大家都盯着电脑专注思考题目。周围有北大、清华的学生,也有国际高校的学生,牛奔清楚他们可能都比自己更强,或者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跟别人比较时,他总能看到对方比自己优秀的地方,激励自己要做到最好。


良好习惯来自日常


他的舍友吴栋阳同学说:“大学四年,不论哪节课他都坐在第一排,有时会当堂和老师讨论问题。”牛奔觉得学习时间应充分利用在课堂上,专业课不会放到课下进行。他认为,下课还要抱着本书去图书馆,对他而言是很难实现的。这种追求“前排”的习惯,从大一开始就一直坚持着。


朋友眼中的他是个安静的人,跟身边的每个人都能相处得很好。“在宿舍我们常常讨论问题,关于游戏、关于学英语,也经常说笑,不是那种低级俗气的段子,而是偶尔感慨下生活和自嘲 ”,这是吴栋阳同学眼中的牛奔。


爱阅读的信院青年


他有一个自己打造的精神世界国度,从他玩的网游、看过的小说和自己写的随笔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深刻的精神生活。


高中时的牛奔很喜欢文学,曾想过当一名作家。与很多学生一样,他也有过品读郭敬明、韩寒作品的青春。而现在他更喜欢刘墉、龙应台,也爱好哲学,看得最多的是叔本华的作品。


他买了很多书,关于哲学和计算机算法的,不仅堆满了桌面和四栏书架,多出来的还要放在舍友桌上。


独立自主,生活学习相结合


11岁就离家寄宿学校,在3所不同的小学上过学,曾经在一所高中只上过7天就转学,这些经历让他渐渐独立,对家的依赖感渐渐淡化,每到一处新地方都不会觉得陌生,适应力不断地变强,慢慢学会用不同的方式看待生活和问题。


牛奔会把对生活的理解运用到所学专业上,把广泛的规律和概念运用到学科中。他拿编程为例子,“编程必然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到达很高的高度”。他认为自己对所学专业不够热情,所以“懒”,因而无法达到心目中的理想高度,这是很矛盾的一件事,也是他大学四年的遗憾。


“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牛奔很赞同这个说法,“每一个人,从小时候到现在的不同经历会影响他的世界观,一个人缺少什么,想得到什么,觉得做什么好,都和自己的经历有关”。

(文/吴小涵 陈力楦 图/吴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