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系列报道之六】
本网讯(通讯员 李卓玲)世界上美丽的东西千千万万,却没有一样比年轻更为美丽;世界上珍贵的东西不尽其数,却没有一样比青春更为珍贵。而正是那千万个在青春中拼搏的身影,以及那千万双在天空中高飞的振翅,装扮着这最美好、最美丽、最珍贵的人生季节。
让我们走近张慧玉的世界,来看看她的奋斗史!

读大学:赶上他们
时间回到2010年的那个夏天,当时的张慧玉面临着高考。已经拿到中国海洋大学自主招生名额的她,却毅然选择参加高考。然而最后的分数却出乎意料,与她预想的相差甚远,甚至不及当时的一本线。所以大学一开始,她就告诫自己要努力一把,赶上那些所谓重本的高材生。
如今大四的她,的确实现了她最初对自己的承诺!
拥有汉语言和金融双学位的她,在运动场上跳跃的她,创立了本校第一个诗社的她,去香港大学研习金融课程的她,到台湾辅仁大学交换的她,参加新加坡HDB访问政府组屋的她,在各项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的她,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她那奋斗的青春,辉煌的岁月!
张慧玉在激烈的竞争中迎着风口、踏上浪尖,成功上岸。她比别人多了一份坚持,风口浪尖对她来说不是绊脚石,而是垫高自己的基石。
创诗社:拼上人脉
从台湾交换回来后,张慧玉就萌生了创立诗社的念头。面临着如同新中国成立之初那样一穷二白的局面,没有经验的她,要白手起家创立一个诗社,确实吃了不少苦头。
好莱坞流行着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她把原来在校报报社、朗诵社等其他社团中认识的朋友都拉了过来。她第一次感觉到一个人的人脉是多么重要,自己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
最令她难忘的就是跟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熬夜写策划的日子。一个策划曾经被老师改过十次以上,院办公室和校团委办公室几乎都被他们跑烂了。张慧玉创社团的目的很简单,无非是想实现两个愿望:一个是能去参加一次两岸联谊大会,另一个就是能再去一次台湾。后者在今年八月份实现了,前者也在随后的九月份达成了。
如今已荣升诗社顾问的她,忆起创诗社的那段时光,仍回味无穷。给诗社起名“沧海诗社”, 源于她对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喜爱。“而且沧海是由水组成的,水在老子的文章中是很柔的东西,但沧海又带了一个沧字,很霸气,所以很符合珠海这种靠海边的感受。”她说。
去交流:发现不足
大一的寒假张慧玉去香港进行金融项目的交流,她发现譬如财大、港大之类的名校学生,其实只是所学专业比她的更好而已,但能力并不比她强,因此她产生了辅修金融的想法。在香港交流研习,也成为促使她去学习粤语的契机。如今,她的粤语也相当不错。
上大学后,张慧玉就特别想去国外看看。大二的寒假,刚好有去新加坡访问政府组屋的项目,她就报名了。由于对房地产知识的缺乏,出发前她还把珠海的学区房都调研了一遍,恶补了一顿。
张慧玉不断从活动中发现不足,继而完善自己。她认为,永远生活在赞歌里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
忆曾经:有苦有甜
大一的张慧玉参加了六个社团,有时会忙得焦头烂额,所以最后她只选择留在两个社团里。她笑称:“其实真的要有舍有得,真的兼顾不来的,不过真的很充实。”
去台湾辅仁大学作交换生的那段日子,被她笑称很苦逼。“那边都是四书五经,那些都是要背的,然后每天一上课老师就要求默写,每节课都要默写。”
去揭阳支教,住的是自己搭的帐篷,自己去菜市场买菜,自己做饭。第一次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但她并没有觉得很苦。时间久了,她也摸索出了给小朋友教学的技巧。“教小朋友其实就是跟他们混熟了,他们就会很听你话的。其实,教小朋友是要有技巧的,你只要管好那个孩子王,他就会帮你管好剩下的小朋友。但是当他们不听话的时候,该凶还是要凶的。如果他们还是不听,那就是我的搭档来解决,她唱白脸,我一般是唱红脸,当好人。”
青春是多彩的,奋斗是它的底色。张慧玉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理想是用来实现的。人生,因为有竞争,所以有动力;人生,因为努力奋斗,所以靠近卓越。
(图/马迪)
编辑:廖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