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UZ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BNUZ快讯 > 正文

BNUZ快讯

首届珠海高校学生报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做会思考有责任的校园媒体

来源::校团委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11-12-15 | 浏览量:

审核人

12月10日上午,首届珠海高校学生报交流会暨《励耘报》创刊100期研讨会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光明日报珠海记者站站长杨连成做主题演讲时说:“校报校刊是大学的名片,它不仅记录学校发展的历史,更反映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和气质。学生记者要学会思考、敢于质疑,不媚俗、不媚上、不媚官。”


《珠海青年》、中山大学《新青年》《求进》报社、北理工珠海学院校报、UIC校园传媒、北师大珠海分校《励耘报》以及我校各院(部)报刊主编约40余人参加了这场校园媒体盛会。与会代表介绍了所在媒体的基本情况和办报特色,并就“转型期下学生报的责任和定位”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校团委副书记陈先兵、《励耘报》指导老师杨隽参加了研讨会。


交流会上,《励耘报》受到格外关注。看到励耘报100期纪念刊一反做“办报历程、经典回顾、荣誉盘点”的传统,而以“反思与责任”为题出版纪念刊,杨连成表示“很难得!同学有思想、真大气!”他更是逐字逐句阅读100期的发刊词《反思是前进的动力》,文中写道:“我们不但要做历史的记录者,还要做时代的观察者和思考着,这是励耘报人的小小宏愿。”他连声夸好,并表示,大学生报还要做社会思潮的启蒙者、引领者。


得知励耘报是周报,从选题、策划、采写、排版、发行全部都由学生负责时,大家都表示钦佩。某校报主编特别羡慕励耘报期数多,版面多,学生记者的稿子有发表的平台:“我们一个学期出两期校报,每期4版。但是前2版都是学校的重要新闻,都是老师写的。只有学生活动和文艺副刊才能登学生的稿子。”


某报纸主编更是详细询问报纸的版式设计如何操作,“我们一直都请特区报的美编老师排版。我觉得你们的报纸版式很活泼,我们也要向你们学习自己排版。”


“受益良多、不枉此行啊!”会后,一位院报主编表达了这样的心声,“这种收获,一方面是专业上的收获,通过交流,我了解了其他高校的办报模式和理念,他们的优势和特色,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另一方面是心态上的,原来办报的同仁们都有共同的烦恼:绞尽脑汁想选题、熬夜写稿子;还有共同的快乐:一个个文字变成铅字印在纸上,看到同学拿着报纸在阅读,那种激动充实的心情。我觉得这个交流会给了我们一种并肩作战的感觉。”而这也是参与此次珠海高校学生报研讨会众多同学的共同感受。


“读书多,才会思考善于思考”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杨连成为珠海各大高校学生报的主编们带来一场精彩的主题报告。“校报记者记录什么,观察什么,怎么思考?这里面有社会责任、文化责任,也有个人的价值。”一上台,杨记者就摆明了自己的观点。


他以自己采写新闻的经历为例,谈及广东基层民间文化现象,他认为:“现在讽刺艺术少了,特别社会转型,当作家被‘圈养’,我们看不到好的文学作品了,这是一种悲哀,体制的悲哀。”


时间回转到30年前,那时的杨记者是他就读高校校报《醒源》的主编。“我们都是当场速记,当场能够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这就是办报人的眼光”。他解释,当时大学生心里面有话要说并且热爱读书,大学四年每人至少读书500本以上。“读书多,所以能够思考。”面对当下“垃圾书”盛行、年轻人迷茫的状态,他提倡办报人应该多读书,把思想提高到一定高度,用文化启发、激励读者。


“办报要打开眼界、思维,要有国际化的视野。”针对办报,杨记者提出记者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精简总结并呈现给世人。他说,现在很多校园新闻稿语言啰嗦、太过平淡,既没有提炼也没有描写。


他认为,校园媒体要善于挖掘新闻,提炼新闻价值,注重细节和情节的描写;学生记者打开视野,注重与外界交流,关注社会热点并有针对性地报道事件;要锻炼自己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让报纸成为起跳板,为个人、为这一代大学生所用。


各代表纷纷发言,畅谈学生报纸的定位与责任


《珠海青年》编辑部林婉认为校报定位应该是“服务师生多于服务政策”,学生报纸要有使命感,讲究真实、还原事实。她还建议《励耘报》应该加强校报推广,适当地做些产品包装,建立与读者的沟通,形成一种品牌信赖。


《中大青年》报社珠海分社主编刘姝成把“校园媒体走社会媒体路线”作为学生报的的定位,认为学生报是学生心声的表达台。


中山大学《求进报社》珠海分社社长关颖仪从《求进报社》性质出发,将学生报定位于红色社团,带有一定政治色彩。


北理工“海载京声论坛”外联部部长刘俊杰介绍了“海载”的学生交流、舆论监督等功能。


《励耘报》主编白茹介绍了《励耘报》“思考创造价值”的办报宗旨,通过回顾往期报纸向现场观众介绍9年来励耘报的发展,她表示:“《励耘报》将听取多方言论,体现思维碰撞。”

提问中尽显“新闻眼”


在特别设置的近一个小时的互动环节,各学生主编和记者就办报思路,选题标准,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等问题提问,杨连成记者精彩回答博得现场同学阵阵掌声。


面对头条的选择,《励耘报》记者陈心羚提出疑惑:“一期报纸中,有偏学术性的,有政治宣传性的,有的枯燥有的热点,头条应该放哪一类型的新闻?”杨连成认为头条应该以学生的关注度定位,学生在某一时期最关注什么,头条就应该报道什么。校园新闻要与学生紧密结合,与学生产生结合点的社会新闻也值得报道。


学生记者赵颖问“报道中如何提取问题的本质?”杨连成回答:“学生要敢于质疑,不媚俗、不媚上、不媚官。”他说,校报要传播事实,表达心声,用知识和智慧报道新闻。会议新闻、讲座新闻等本身并不是新闻。要反传统,报道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受新媒体的冲击,纸质报纸的时效性成为其传播的弱点。同样,学生报在新闻传播速度方面远远滞后于校园网站以及校园微博。对此,杨连成建议,电子注重的是“量”,纸质注重的是“精”,是深阅读。新闻价值的高要求体现在纸质媒体上,纸质媒体是新闻媒体的领军者。


时间推移,正午的阳光正好,老校园媒体人与新校园媒体人的交流在冬日的温暖中告一段落。时间继续旋转、向前,阳光打在脸上,让人不禁思考:如何做一份会思考、有深度、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报?这正是所有校园媒体努力的方向。


文字:任东月
摄影:邹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