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刊登我校
《扎根珠海,服务广东》
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报道
原文转发:
扎根于广东 服务于广东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为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做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是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的北师大直属办学机构,去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由于省外重点大学来粤异地办学没有先例可循,珠海校区的创办又采取全新模式,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资源配置等方面遇到不少困难,前不久,北师大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致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汇报了珠海校区建设和发展的情况,张德江同志明确表示:“省委、省政府支持北师大在珠海办学”。这使北师大和珠海校区的师生深受鼓舞。
北师大珠海校区党委认为,张德江同志来粤工作后对高等教育的特别重视,使广东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大发展的机遇。北师大开办珠海校区,广东省和珠海市全力支持北师大举办珠海校区,教育部批准北师大异地办学,顺应了广东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是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为校区克服目前突出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提供了重要条件。珠海校区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克服困难,为北师大扎根珠海、落户广东,奠定百年大业的基础。
如何为广东的高等教育和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广东实现建设“教育大省”、“文化大省”的战略服务,是北师大珠海校区党委考虑的中心问题。他们认为,北师大珠海校区落户在广东,得到广东各级政府和广东人民的大力支持,就应当发挥北师大的学科优势与科技优势,在人才培养、教育服务、科技发展、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为广东做贡献。珠海校区的办学思想,应当紧密面向广东特别是珠海三角洲发达地区的需要,以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为定位。珠海三角洲的经济是高度国际化的,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思维都要适应高度外向型经济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的师资配置、教学内容、教材教法高度国际化;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是高度市场化的,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珠江三角洲企业多,没有北京那么多的机关、学校、媒体、研究机构,毕业生大都到工厂、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工作,因此应当是实用型的。北师大珠海校区的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育模式,都根据这样的认识来确定,相对于北京师范大学以培养研究型高级人才的办学特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调整。
北师大珠海校区为广东教育和科技服务的工作业已启动。去年他们招收千余名普通本科生,名额全部投放在广东。今年招收普通本科生3270人,一半投放在广东,其中的十分之一在珠海。尽管广东的录取分数线低于内地不少省份,但他们认为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应当为广东教育做的贡献。去年开学后不久,他们即为珠海市培训了100多名中小学校长。他们计划以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主要培训对象,从珠海市做起,逐步扩展到全省各地、县,为提高广东基础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师资水平服务。还要以教育产业化的方式,通过代管、托管、承办、投资等方式,直接参与本地的基础教育建设。在科技服务方面,发挥北师大在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生物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建立面向市场的研究机构和科技开发公司,发展科技产业。最近已设立软件研究所。
北师大珠海校区还特别重视加强同地方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加速全面融入广东教育和广东社会的进程。根据教育部确定的珠海校区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他们经常向地方政府汇报、请示工作,同省委、省政府的各个工作部门建立联系,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和合作。积极参与省、市政府的决策咨询工作。鼓励校区机关、各教学研究单位、广大干部和教师,同本地的机关、企业、学校、媒体等建立各种形式的联系,思想上强化广东意识,行动上与广东打成一片,使北师珠海校区深深扎根于广东社会、广东人民、广东教育之中,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北师大在珠海办学,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广东省副省长宋海、省政协副主席韩大建等先后来校区视察和调研。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