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7点,艺术与传播学院首部原创电影《欲浴》首映式在京师大学生电影文化中心隆重举行,由此,由艺术与传播学院主办、历时十五天的凤凰山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
出席电影首映式的领导和嘉宾有: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珠海市影视家协会主席傅明,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邬向明,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华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郭云飞,珠海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刘铁,珠海电广传媒副总裁刘英,珠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曾维浩,珠海渔女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代荣等珠海各界人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校长吴忠魁、行政部部长朱梅林、应用数学学院院长米洪海、教学部质控中心主任白非、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桂青山、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蔡申、副院长王跃、副院长沈伟等。

《浴欲》表现了当代父子三人与三个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与人生历程,剧情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弥散着浓郁的对人性和人情的审视与反思,对什么是爱、失衡的爱如何回归、人性的善与恶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展开了深邃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探索性和对时代生活的具象展示。
该片是艺术与传播学院首部原创电影,由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桂青山教授担任总策划、总监制、总制片人,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和影视系联合摄制,并得到了学院领导及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配合。影片从剧本酝酿、撰写、筹建剧组、前期拍摄以及后期剪辑历时近三个多月。
首映式上,桂青山院长对社会各界、校院领导对学院各方面工作及电影创作的支持与肯定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此次电影首映既是凤凰山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的高潮,也是我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科研项目之一,初步展现了艺传学院的教学实力和实践成果,期待影片在进一步修改提高后,力争在电影界正式亮相,并在国内树立“凤凰山文化艺术节”的鲜明品牌。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珠海市影视家协会主席傅明女士感谢艺术与传播学院师生为大家奉献的精彩影片,认为这部影片很好地展现了学院的实力水平,她希望学院培养更多优秀的影视专业人才,不断壮大珠海、广东乃至全国的影视传创作队伍。

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邬向明高度肯定了该片演员的专业水平,希望下次拍摄在硬件设备上进一步完善,打造出更加精美的画面质量。他非常赞赏我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希望将这一举措广而推之,不断扩大实践教学在高校中的影响力。
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华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云飞认为参与这部影片的学生们很幸运,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有这么敬业、专业的老师团队带领大家搭建实践平台,他希望大家珍惜机会,拍出更好更高水平的作品。郭先生表示,华发传媒将会与艺术与传播学院建立切实的合作关系。
珠海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刘铁认为大学生拍的电影更单纯、更文艺、更有追求。他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看到艺术与传播学院的艺术追求和实际行动,表示很欣慰。刘铁先生表示会尽其所能,从政策各方面给予学院支持。同时他祝贺此次首映式圆满成功,希望我校能拍出更好更优秀的影视作品。
吴忠魁副校长看完影片之后感慨很深,他说:最想说、最大的感受是——“感动”!作品本身给大家以感动,尤其被艺术与传播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付出而深深感动。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是和教学相结合,作为学校的科研项目内容,意义重大。学校历来提倡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倡导实践教学,突出案例教学,这次的电影制作是很好的尝试。他希望学生们通过实践教学过程掌握真本事,服务社会,成为有用的人。他建议影片在进一步完善后,向校内外广而推之,参加国内外影视作品大赛。同时要发扬光大这种积极进取的创作精神,生产出更多优秀影片为珠海分校、为珠海添光增辉。
艺术与传播学院影视系系主任、《浴欲》编剧兼总导演魏吉雅教授代表全体主创人员感谢社会各界和校院领导对本部影片的关心与支持,同时特别感谢辛勤付出、不计回报的全体剧组成员和在幕后默默支持的人员。并表示,影视系师生会争取拍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呈现给大家,同时促进教学科研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与时俱进的艺术传播人才。
剧组主创人员也从自身感受出发,纷纷深情致辞。

至11月28日晚,由艺术与传播学院主办的首届凤凰山文化艺术节已经圆满落下帷幕,此次艺术节为时十五天,共有形成系列的九场大型活动:由五个国家、六十三所国内外大学、一百三十位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术大会、国际论坛,以及舞蹈、影视、综艺晚会、话剧表演、钢琴演奏、学术讲座、电影首映式等各个专场,吸引了全校以及珠海、全国、世界各界人士前来参加,获得良好的社会反映和影响。
此次凤凰山文化艺术节以高水准、国际化的特点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香港大公报、澳门华侨报、香港商报等国内二十余家大型媒体的争先报道,扩大了北师大珠海分校以及艺术与传播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树立了鲜明的品牌形象。
艺术与传播学院师生则从不同方面与层面,通过不同的方式,共同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很好地锻炼了师生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并提升了学院教学与实践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积极的人文凝聚力,初步体现了大家所追求的健康的“当代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