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来自不动产学院的“新加坡实习报告”
正所谓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大学四年不能只沉浸在书本的海洋,也不要忘掉应有的基础,将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说是其中一种最好的方式,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这次新加坡实践之旅。
新加坡是我踏出国门的第一个地点,对于它的印象只停留在一个城市,一个华人居多的城市,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城市。自然而然地让我想起了祖国的特区香港,两个城市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人口密集,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港口,吞吐量大的货柜码头,地方小,金融中心。然而新加坡也有它别具一格的优势。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再加上它实行开放的进口政策,大约95%的货物可以自由进入新加坡,这使得贸易中转站的优势更加突出。另外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这为新加坡的经济增长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出发的时间定在了2008年的7月8日,我们一行16人代表着不动产学院,向新加坡出发。在一阵子兴奋和短暂休息过后,我们来到了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机场之一。
当我们到达时已是晚上,坐在新加坡的车上,并没有感到特别多的热闹,没有中国大城市的喧闹和混杂,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令人舒坦的安静。这跟这个拥有花园城市称号的地方极为相称。车在路上飞速的行驶,有一种在高速公路上的感觉,每经过一条道路,我都由衷的感受到新加坡城市规划的井然有序,虽说新加坡面积不大,但在城市中穿梭却没有中国城市拥挤的感觉。这一晚,我们在一个新加坡的酒店中安顿下来,同时我们也尝到直饮水的滋味和方便。
第二早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几个新加坡的地盘和当地的地产公司,进行了一连串的参观和学习。这次的学习不但增加了对不同地域房地产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练习英语的机会。经过一些交流,得知新加坡人是一群精通语言的翻译。基本上每一个新加坡人都懂两种以上的语言,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而中文也是他们常用的语言,更让人惊讶的是,马来语也为许多华裔的语言中枢所能掌握。这或许与新加坡开放的经济环境有关吧,需要与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打交道,这使得国民懂得的外语也同样多样。于是我们的此次学习伴随着许多英语的挑战。当地的负责人对我们非常热情,一方面为我们介绍其地盘的情况,另一方面非常有耐性地为我们解释各种疑问。从一开始的位置布局的设定,到地盘所遇到的不利风险都作了详细的讲解。负责人从深度挖掘,预投部件,水污染等方面开始了叙述。新加坡建筑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常预制部件,然后再在施工时予以装拼。负责人图文并茂向我们介绍了预制的板材,卫生间,大梁,楼梯通道保护部件,垃圾通道。这些预制部件有着减少浪费和减少废料产生,减少噪声,用更少劳动力,提高建筑效率,节省能源和水,最小化水渗出。整个预制部分占了建筑容量的35%左右。在水污染方面,新加坡的建筑都作了很细致的控制,由于水资源对于新加坡来说是一个战略性的资源,同时新加坡的水资源很大程度要依靠领国进口,水资源的利用由为重要和谨慎。每一个建筑从一开始就要着手对污水处理作一定的规划,在大厦的污水处理设备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包括水含沙量的指标,不经化学物品处理的要求,轻便且易于安装,还有往后的可在用计划。负责人还通过简单易懂的污水处理实验结果对比去说明污水处理后水质量的区别,同时还把污水处理在建筑过程中的效用和流程作了简单的介绍。在整个用水系统中,水分类管道连接了地盘和办公室以及工人厕所和餐厅,而水再用分类管道则围绕了整个建设区域。而这些能被再循环利用的水多被用在了洗刷运输工具,窗户水紧密测试,砖瓦,涂灰泥等等。这些看似用水不多的项目,一旦加总起来可是一笔不少的数目。就我们参观的地盘而言,他们用了这个省水的办法后,足足节省了31个奥林匹克规格的游泳池的用水量。最后,负责人还向我们介绍了预制浴室从测试,组建到安装的整个流程。预制浴室的防水板经过了一系列严格的测试才能进入浴室生产的一部分。从第一天的安装钢板,第二天的防水板测定,经过各种程序,到交付检查,整个过程共需要15天而已。高效环保已经成了新加坡的一大特色了,几乎每一个资源都展现了它最大的价值。一轮理论的学习后,我们已迫不及待地要到地盘中进行实地考察。即便是进入工地,你也能感受到新加坡的整齐干净,整个工地你几乎找不到一个残留在地上的垃圾,每一处都显得很有秩序。进入大楼的每一个单位,都由一种很宽敞的感觉,这并不是因为该单元面积大所致的,而是其实用面积比例都比较高,再加上其人性化的设计,使得人活动的空间也随之加大。其中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其用透明玻璃板为一个面积不大的空间隔出了一处私人空间,既不浪费空间去建一幅没多大意义的墙,而且使得整个套间更加宽敞明亮了。这种大胆的设计的确是国内少见的,也是值得我们为之思考和学习。
离开这一地盘后我们又将赶往下一学习地点。在这期间,我们看到了不少新加坡的住宅。在这些住宅中,看到最多的应数一类叫组屋的建筑形式了。组屋是新加坡主要的住宅类型,居住组屋的住户约占全国的80%。新加坡的组屋楼房,按照居住小区规划进行设计、兴建,在各居住小区内设有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问题都可在小区内得到解决。小区设有居民活动空间,不同年龄的居民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休息、健身和社会活动场所,还为儿童设有各种游戏设施和场地。小区绿化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物、地貌,构成完备的绿化系统。小区有绿树覆盖的林荫道,大片绿地,还配有建筑小品、雕塑、水池喷泉,形成方便、安全、宁静、优美的居住环境。组屋楼房的最大特点是:架空的底层,不作住宅使用,使其成为公共场所,供全体居民使用。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有640多平方公里,然而,在这里却居住着近400万人口。在这样一个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000多人的城市国家里,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而且,楼房的密度不大,公用面积很多,这的确是城市发展的奇迹。这其中,底层架空,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一个巧妙的大手笔!它的神奇之处在于:降低了楼房的直接占地面积,把房屋的大部分占地面积还原为公共使用面积,使小区更加浑然一体,便于公众开展各种活动;同时,增进了通风,采光,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营造出安居与持续发展的良好条件。其实在我家广州也同样有着相似的建筑,他们的名字叫“骑楼”。骑楼的底下一半是商铺,而另一半则归还街道,而这之上就是供人居住的地方。这样一种建筑已有一段很长的历史,然而这种建筑却因为各种原因,数量在城市中不断减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
不久,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学习基地。在这里,我们有机会进一步了解预制件技术。预制件技术通常需要一系列的模型,双层储存系统,材料操纵系统。当地的负责人还通过各个奖项的展示,向我们说明预制件技术已在建筑上有了成熟的表现,并在未来的建设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一段短小精悍的讲解后,我们带上安全帽,跟随负责人进行了实地考察。负责人向我们展示了种类繁多,设计新颖的浴室部件,还有各种预制板。其功能之强大,和设计之巧妙真让人为之赞叹。而负责人更将我们带进了几处示范的单元,为我们讲述这些预制部件在实际上的功效,这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这种技术的先进之处。
在这一次的实践中,我抛弃了走马观灯式的旅游模式,替代之的是渴望对新加坡有所了解的认知态度。我希望从中能学到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一段思考。我认真地听每一个人的讲解,认真地思考每一个与中国不同的地方。我想我已从中有了收获。
不动产学院 房管1班 古兆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