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分校科学研究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构想。在学习分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感到这个文件关于科研工作的论述对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第一,关于分校科研工作的方向定位,文件明确提出分校科研工作“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方向”。第二,关于分校科研工作的特色,文件明确指出有两个特色:其一是成为校本部科学研究的延伸和扩展,促进校本部科研成果的转化;其二是突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第三,确定了分校科研工作的重点是服务于珠三角,尤其是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四,提出了科研人员的奖励制度和政策问题。下面我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关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方向定位,实际上有一个如何认识科研在我校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妥善地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问题。作为一所教学型的大学,教学理所当然是我们的中心和重点,但重点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甚至忽视科学研究,更不能认为科研对我们这样的学校无足轻重。如果没有科研作强大的支撑,一所大学就会丧失深刻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我们来说,创建一流大学分校也就无从谈起。离开科研,我们也不可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甚至也不能长久保持高水平的教学。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由于不搞科研,不了解本学科知识的最新发展和前沿知识,常常教给学生一些过时的甚至错误的知识,这种现象在发展比较迅速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中不难看到。所以,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满足于搞教学,不愿意或不善于从事科学研究,不能被认为是高水平的教师。对于许多青年教师来说,虽然搞好教学已属难能可贵,但对他们最大的挑战还不是教学而是科研。科研需要艰苦地、长时间地独立思考和探索,需要你创造或发现一些新的东西,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而教学仅仅是复述和再现一种现成的知识体系,它需要的是一种记忆和再现知识的能力。我这里无意贬低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只是想强调指出教学和科研的差异。
我们强调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一个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应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应具备一些非专业的素质,比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创造的欲望等等,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而科研训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这些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因斯坦认为学生应当把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获取专业知识放在第一位,这正是强调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搞科研,结合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开展科研,让科研为教学服务,用科研提升教学,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把促进校本部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分校科研工作的特色之一,体现了世纪新校和百年学府如何在科研上实现互补、互利、互赢的理念和努力。经济学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在与他国的贸易中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只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种比较优势,就一定能在贸易中获利。借用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发现,做好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正是分校在科研上的一个比较优势。大家都知道,我国的科研成果、专利发明的转化率、商业化率是极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还缺乏对科研成果的市场选优、评价机制,不善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分校位于我国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推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方面具有本部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是可以有所作为乃至大有作为的。
至于说到把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作为分校科研工作的又一特色,我们认为是有深刻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的。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原创性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一般是在富裕的发达国家开发成功、成熟后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这是因为搞原创性的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风险大、费用昂贵,这种开发研究成本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这些国家的企业往往会选择在一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相对较低层次上作一些创新,费用不高,经济效益较好。分校和科研型大学的关系与此相类,把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作为分校科研工作的特点之一,不仅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且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
文件指出,分校科研工作的重点是为珠三角,尤其是珠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体现了“以贡献求支持”的办学原则,同时也是一种自然选择,如果我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不能对我们所生活的这方热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贡献和推动,一切应用研究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任何好的规划构想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作保证,最终难免变成空想。应该说在教学的运行和管理上,分校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管理系统,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相比之下,科研这方面要薄弱得多。虽然在《规划纲要》中也提到了设立科研机构,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制度的问题,但在这方面还需要做许多细致入微的调研工作,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套符合分校实际的科研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和激励政策,唤起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热情,鼓励、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去。
为此,我们认为当下亟待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尽快解决分校不能申报国家科研课题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分校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尽快出台科研成果折算工作量的办法;三是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目前分校实行的是和校本部一样的奖励办法,标准偏严、条件偏高、奖励偏低,脱离分校实际,不足以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应该加大科研奖励力度,特别是对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
建设一流的大学分校不仅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且需要贡献一流的科研成果,对此,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