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公告通知 > 正文

公告通知

以教学带动科研 用科研促进教学

来源:政治理论教研部 李春秋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07-06-07 | 浏览量:

审核人

  在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总是坚持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一个称职的教师,总是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笔者在高校从教40多年,深深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价值,虽不能说硕果累累,至少也算取得一些成绩。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30余部(其中《公民道德建设通论》60万字,获2004年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主编(兼作者)教材20余部(多部为全国通用教材),工具书10余部。个人所写文章约在350-400万字之间。其中,2003年到北师大珠海分校工作之后,发表论文7篇(《论传统伦理的环境和谐观》一文,获2005年度广东宣传理论文章三等奖),主编(兼作者)专著5本,修订再版全国通用教材3本。

  我在从事科研工作中深有体会:

  一、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开展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我到分校后,先后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几门必修和选修课程。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课时,我感到社会上通用的教材体系结构和内容不适应分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离现实较远,于是在原来思考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探讨,编写出了《思想道德修养简论》一书,作为分校学生教材。书中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习交往、保持身心健康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我在教学中认识到当今社会和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严重,我以此为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开设专题讲座,在讲课中专门论述,并组织力量编写了《诚信助你成功——大学生诚信建设读本》一书。这样,从课题研究到成果运用于教学,再到成果出版,把科研与教学较好地结合了起来。

  中华优良道德传统是《伦理学》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之一,但它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这个问题在伦理学界没有系统揭示,教材也没有涉及。对此,我近年用了一定时间从事研究,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论文。今年,我在教学中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最近,围绕近现代史的讲授,我又开始研究珠海的历史和传统伦理问题。这样,内容扩展了、深化了,教学效果自然要好一些。

  二、密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选题研究,再运用于教学中深化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风云多变。我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变革也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开展。我到分校后,根据当今社会一些普遍性的现象撰写了若干文章,如《经济全球化的伦理思考》、《开放社会、价值观与社会心理》、《网络发展与网络伦理对策》等,虽然不是向外投稿,但亦为教学所需。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发表后,一时间成为全国理论界关注的重大热点。我在思考荣辱观问题时,则以它提出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作为重点。我认为,只有寻根溯源从经济关系、理论和思想来源上去理解荣辱观,才有它的深度。结合我的思考,我先后在校外作过报告,在《珠海特区报》、《光明日报》发表了论文。正巧,政治理论课改革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绪论”部分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第二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也在讲课中得以运用研究成果。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我的着力点在“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研究,《形势与任务》课中我作了专题讲座。

  三、利用各种学术会议,撰写理论文章,开拓视野,促进教学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创造条件参加国内外的一些学术研讨会。一方面,围绕会议内容撰写论文;另一方面,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开阔思路,很有教益。例如,2004年,我参加在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环境伦理学国际研讨会》,撰写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一文,为2005年在分校召开的《全国构建和谐社会与环境道德建设研讨会》撰写了《论传统的环境和谐观》(该文在《珠海特区报》发表)。

  由上所述,一个高校教师如果能把握住各种机会从事科学研究,不仅选题宽广,而且效果甚佳,总能直接间接地推动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无疑,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拿出很多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不是容易办到的。我的体会是:一要下定决心,二要合理安排时间,三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四要有科学方法,五要多写多练、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