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首届“中国珠海•文化传播院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举行,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来自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文化传播领域领军人物就当代中国文化传播尤其是影视传播的现状,如何构建新的传播理念,各院校文化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学经验等问题展开交流、交锋,并在反思当今文化传播的现状同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对待西方文化要舍弃“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我们对西方文化敞开大门,接受它的文化思潮和文化观念,比如全球化、殖民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后现代文化乃至在影视这个领域才有的视觉文化和景观文化等等。我们发现这些文化观念和理论主要来自西方,它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左右了我们研究的倾向。”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颜纯均教授认为,当今的中国文化传播不能再简单演绎西方文化的观念和理论了。我们既要“拿来主义”,更要注重“为我所用”。
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关于“第三极文化”的阐述,阐明了中国文化传播研究的学术转向。她认为,第三极文化的提出是对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的格局中一个非常深刻且准确的定位,拥有深厚而强大的文化根基的中国文化,应该是独立的、独特的、最具生命力的一极。
在全球化的文化格局中,理应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中国传播文化在自身吐故纳新中对外来传播文化“因缘和合”式的宽容、兼容,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兼收并蓄的原则。与会者认为,黄会林教授的“第三极文化”是针对当前世界文化格局而提出的富有战略性发展的构想,它强调了文化发展中要独立、自觉,这对于今后学术研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文化产业盈利≠文化产品低端
2009年文化产业“一鸣惊人”,成为经济领域的“新宠”,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更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华谊”的上市、“中华新闻报”的破产、央广传媒的融资等都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全面提升的增长周期。
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究竟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路径?是不是文化产业自身盈利的本质就决定它应该选取低端的方向、就应该迎合一般受众的个人欲望?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柏定国教授基于这一系列的反思,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具有“反文化”特征这一观点。他指出,一个突出的事实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研究集中在产业对策研究而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日益减少,文化传播日益明显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特征让社会文化逐渐失去应有的公共精神,文化或垃圾化、或快餐化、或低俗化让文化具备了不少“反文化”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桂青山教授提出了当代文化传播存在着很明显的“被传播”和“被文化”倾向,呼吁建立健康的文化传播理念。
颜纯钧教授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子。“《阿凡达》这样通俗的商业产品,我们从中仍然能看到制作者所传达的人文关怀,甚至可以看到它对美国以占有资源为特点的战争的批判,所以不应该因为它是文化产业的产品,是以盈利为目的,它就一定是低端的,如何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大社会任务统一起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除了对我国文化产业进行宏观上的反思外,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新的变化,与会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谭华孚教授指出,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电影和电视艺术节目的生产出现了真正的“民间化”倾向。民间影像的出现改变了公众被“影像”的局面,可以参与、可以制作成为当今视觉文化的一大特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年学者罗弦认为,当前各大电视台在节目引进方面相互抄袭和相互模仿,为了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有必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文化传播教育当代性与实践性的探索
关于我国高校文化传播教育的探讨是本次论坛另外一个集中讨论的板块。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李俊副教授认为,信息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生态发生了显著地变化,我们对在虚拟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有诸多的不满意,但必须要承认这就是学生的当代性,摒弃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倾向,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用”(就业生存)或者“有意义”(个人情志发展),这是当代社会条件下破除新“读书无用论”的有效手段。
前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上海习艺堂艺术总监Paul Devautour认为,教学中老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受传者,学生未必在各个方面都短于老师,老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模式帮助学生建立更有效的创作路径和创新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创意和创造力。
此次论坛中,针对文化传播教育界近年来一哄而上的“实践”,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王强教授认为,把业界请进学校并不一定就是非常理想的教学模式,大学培养,最终还是要依靠学校。无独有偶,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冯一粟阐述了该院如何依托“前台后院”的搭建,构建传媒类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以“省教育厅、省广电局、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等作为前台,以此为导向建构起创意人才培养新平台、以项目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校企相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等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沈伟副教授重点介绍了该院重点打造的22个“实务”教学平台。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胡辛教授向大会重点汇报了该中心实务教学的模式与成果。从在这些汇报中,大家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当代高校文化传播教育兼顾当代性和实践性的艰难尝试。
为期两天论坛在紧张、热烈、碰撞和有序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会议对我国的文化传播状态进行了扫描、辨析、界定和引导,对当代传播的文化理念、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管是拥护还是反诘,处处洋溢着思想的光芒。与会各方表示,希望“中国珠海•文化传播院长论坛”未来能办成一个长期性的文化传播交流平台,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前进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李俊 许婷婷 尹慧琨)
原文链接:http://www.dmcc.gov.cn/index/asp/tszs/201052016082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