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初,首届中国珠海“文化传播院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交流中心召开,论坛就当代中国传播的现状、传播理念、各院校文化传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经验等展开交流,并就如何实现学院教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等问题进行研讨。本文摘登专家们在论坛中发表的一些观点,以飨读者。
“反思”是本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举办的首届 “文化传播院长论坛”上最频繁提到的词,反思的是当今中国文化传播的现状、发展以及教育,同时,在反思过程中,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重新定位,舍弃“邯郸学步”
“我们对西方文化敞开大门,接受它的文化思潮和文化观念,比如全球化、殖民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后现代文化,乃至在影视这个领域才有的视觉文化和景观文化等等。我们发现所有的这些文化观念和理论都来自西方,它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左右了我们研究的倾向。”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颜纯均教授认为,当今的中国文化传播不能再简单演绎西方文化的观念和理论了。我们既要“拿来主义”,更要注重“为我所用”。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关于“第三极文化”的阐述,极具代表性地表明了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在学术上的转向。“第三极文化”的提出是对中国文化在当前的全球文化的格局当中一个非常深刻而且非常准确的一个定位。全球化的格局当中文化不可能一体化,也不可能溶为一体。它是要文化保留多样性,来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形成文化本身的内在活力。
“反文化”的思考
在过去的2009年,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领域的“新宠”,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更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华谊”的上市、“中国新闻报”的破产、央广传媒的融资等都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全面提升的增长周期。
但是文化产业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和路线,是否做对了?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究竟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路径?是不是文化产业它自身盈利的本质就决定它应该选取低端的方向、就应该迎合一般受众的个人欲望?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柏定国教授基于这一系列的反思,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具有“反文化”特征这一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文化传播日益明显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特征让社会文化逐渐失去应有的公共精神,文化或垃圾化、或快餐化、或低俗化让文化具备了不少 “反文化”的特征。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桂青山教授提出了当代文化传播存在着很明显的 “被传播”和“被文化”倾向,呼吁建立健康的文化传播理念。
除了对我国文化产业进行宏观上的反思外,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新变化,与会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谭华孚教授指出,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电影和电视艺术节目的生产出现了真正的“民间化”倾向。民间影像的出现改变了公众被“影像”的局面,可以参与,可以制作成为当今视觉文化的一大特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青年学者罗弦认为,当前各大电视台在节目引进方面相互抄袭和相互模仿,为了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有必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文化传播教育当代性与实践性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李俊副教授认为,信息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对在虚拟世界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有诸多的不满意,但必须要承认这就是学生的当代性,摒弃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倾向,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用”(就业生存)或者“有意义”(个人情志发展),这是当代社会条件下破除新“读书无用论”的有效手段。
前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上海习艺堂艺术总监PaulDe-vautour先生重点讲述了在教学中,老师不再作为一个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受传者,学生未必在各个方面都短于老师,老师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模式帮助学生建立更有效的创作路径和创新模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创意和创造力,是我们今天文化艺术教育者面临的问题。
一般认为,“实践”是文化传播教育与文化传播产业“无缝联结”的基本手段,但此次论坛中,针对文化传播教育界近年来一哄而上的“实践”,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颜纯均教授提出了一个反问:把业界请进“教室”就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吗?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王强教授则进一步认为,把业界请进学校并不一定就是非常理想的教学模式,大学培养,最终还是要依靠学校,依靠知识分子。王强教授提出了一系列的反问:业界请过来的人是不是真正的专家?它教授学生的是基本的技能还是更多的东西?这个“专家”能不能稳定地在这个位置上?大学的培养规则是否可以成为一种规格?它是不是可以普遍、长久地作用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
无独有偶,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冯一粟阐述了该院如何依托“前台后院”的搭建,构建传媒类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种办学模式以“省教育厅、省广电局、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等作为前台,以此为导向建构起创意人才培养新平台、以项目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校企相结合的 “双师”教学团队等等。
(李俊 许婷婷 尹慧琨)
原文链接:http://search.zhnews.net/tqb/text.php?ud_key=19498&ud_date=2010-05-20